天启十九年的这场山西大地动,虽给黎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其惨状通过通政司的线报系统不断传回京师,令人扼腕,却也在无意间,成为了检验《定鼎新章》改革成果的一块最为严峻、也最为成功的试金石。新成立的诸部院在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变中,展现出的高效协同与专业能力,极大地震慑了朝堂之上那些仍持观望甚至抵触态度的保守势力。以往遇大灾必有的推诿塞责、信息混乱、救援迟缓等积弊,在此次由内阁统筹、诸部联动的救灾行动中,得到了显着遏制。皇帝朱由校对此深感欣慰,连日来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对沈惊鸿和新体制的信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在暖阁中对随侍太监感叹:“朕今日方知,何为‘纲举目张’。以往六部各自为政,朕如同驾驭六匹奔向不同方向的烈马,疲于奔命。而今,内阁为缰,诸部为蹄,方能使帝国这架马车,行于康庄大道!”
灾后的重建工作,在新体制的框架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由交通部主导的道路、桥梁修复工程进度,每日通过线报系统直送内阁;工部与科技部联合派出的技术小组,带去的基于力学原理改良的抗震民居图纸,开始在废墟上化为现实,其结构之稳固,令当地老匠人也啧啧称奇;农政部的官员深入田间地头,评估土壤与水利设施损毁情况,规划着来年的春耕与作物补种;财政部的银钱与物资,通过初步建立的银行汇兑与官办物流体系,更为精准快捷地流向所需之处。而都察院与审计司的御史、计官们,如同鹰隼般紧随其后,他们的监督奏报与审计文书,确保了数额巨大的赈灾钱粮能较为清白地用于灾民身上,虽不敢说涓滴归公,但大规模的贪墨舞弊确已大为收敛。
借着这股“新制显威”的东风,以及皇帝对改革空前的支持力度,沈惊鸿深知机不可失。他深知,制度是骨架,人才是血肉。再完美的设计,若执行者因循守旧或心怀异志,终将流于形式。于是,他精心准备后,向朱由校提出了下一步的关键举措——依据新定各部职能,大规模调整、擢升一批务实能干、政声卓着,且相对超脱于旧有门户党争之见的官员,充实到新中枢的关键岗位上,以确保改革理念能得以彻底贯彻,新政能够深耕固本。
朱由校对此深以为然。他翻阅着沈惊鸿呈上的候选官员履历与考功记录,脑海中浮现的是地震期间那些反应迅速、奏报条理清晰的部门,与以往遇事则互相推诿、奏章空洞无物的衙门形成的鲜明对比。他明白,此刻的朝堂,正需一股清流,一股实干之风。在沈惊鸿的详细举荐与朱由校的亲自裁定下,一系列震动朝野的人事任命,伴随着初冬的寒风,陆续颁下:
· 范景文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位以“二不尚书”(不受嘱、不受馈)闻名、素称清廉刚正的能臣,以其铁面无私、不避权贵的风骨,执掌风宪,监督新体制下的百官言行,整肃吏治,正合其位。诏书下达当日,便有数名风评不佳的科道言官主动请辞,朝野为之肃然。
· 徐石麒擢升为司法部尚书。这位天启二年进士,历仕工部、礼部、吏部、通政司等多职,经验丰富,更以刚正清介着称,从未卷入阉党或东林党争。由他执掌改组后的司法部,负责领导《大明律》的修订完善,厘清司法程序,整顿刑狱,令人信服。
· 孙传庭被正式任命为国防部尚书。这位历史上明末的擎天之柱,在此成功线中,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早已在平定蒙古扰边、整合辽东防务中展现无遗。由他出任国防部尚书,全面负责帝国的军事建设、战略规划、军队训练及对残元势力、海上安全的防务,实至名归。其就任后的第一道咨文,便是要求兵部(仍保留军事行政职能)与五军都督府(职能已大部分转入国防部)协同,重新厘定各级武官升转考课条例,重在实战能力与军功。
· 袁应泰破格提拔为水利部尚书。历史上虽有沈阳失守之败,但在此时间线,因沈惊鸿的早期介入和战略调整,其过失已被弥补。多年来,袁应泰勤勉任事,尤其在其擅长的河工水利方面,于治理黄河、淮河水患,保障漕运畅通上功劳卓着。新设的水利部,专司全国水资源调度、大型水利工程营建、防汛抗旱,正需他这样的专家型官员执掌。消息传出,朝中虽有微词,但多数官员亦认为此乃人尽其才。
· 吕大器调任交通部侍郎。他曾任职吏部,熟悉官员铨选,又有担任山西巡抚的地方经验,为人干练,善于协调。交通部掌管日益庞大的铁路、公路及运河网络建设,涉及征地、民夫调配、与地方官府协调等复杂事务,吕大器的经验正可弥补技术官员出身的尚书在行政协调方面的不足。
· 范复粹起复为农政部尚书。这位资历深厚的老臣,在天启初年便已崭露头角,后因不屑党争而一度隐退。其为人老成持重,且在山野期间对民生疾苦多有体察。由他总揽天下农桑、屯田、赈济及新兴的“乡村振兴”事宜,利用其威望与经验稳定帝国农业基本盘,再合适不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