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国抓紧时间,简单介绍了一下,说:“马叔,银山,这是派出所的严所长,他们也是为了这事儿来的。”
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救人要紧。所以相互之间点点头,就算是打过招呼了。四个小伙子重新扛起拌桶,马东升跟着他们一起,下了斜坡,把拌桶都放进水里,每只拌桶里还放了两床凉席,三个年轻的小伙子站了进去,他们手上都拿着一根扁担。
一切准备就绪,岸边的人用力推动拌桶,加上桶里的人以扁担为桨,共同努力下,四只拌桶顺利的进了水库,像船一样分散开去,正式开始了艰难的搜救工作。
这拌桶本来是用来收水稻的农具,一般高约一米,宽一米二左右,长度大概一米五的样子,四方各有一个用于拖拽的,状如牛耳的把手。
因为这里属于丘陵地带,田块之间高地不平,收稻时节,地面又湿滑,所以, 一般不会像北方那样,把水稻收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去再脱粒。会选择在田里脱粒后,只把稻谷带回家晾晒贮藏。而稻草,会在田里自然晒干,再收拾起来,或一圈一圈的悬压在树上,像一个个葫芦蜂巢,或直接捆回家堆放,无论怎么收藏,多数都是用于给耕牛做草料。
这个时候田里脱粒,就少不了拌桶,而拌桶都是实木打造的,需要青壮年才能扛着拌桶下田。他们把三面都用竹篾做的“挡折子”围上,剩下这一面,就由两个人, 当然人多的话,也可以再多找两个人轮换着,举着一把一把的水稻,一人左边,一人右边,使劲儿在桶沿上摔打,以达到脱粒的目的,所以人们也管这个叫打谷子。
每一把都要摔打三到五下不等,关键在于谷粒的成熟程度。他们脱粒完毕后,把稻草顺手就靠在拌桶侧面,由一个人专门负责两边稻草的捆扎。
顺着拌桶的行进方向,捆好的稻草,被排列得整整齐齐。远远看去,好似每一块田里,都密密麻麻的,站着一队队军纪严明的士兵。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他们都岿然不动,这场面总让突发奇想的孩子们肃然起敬。
割稻子的多半是女人和老人,他们会提前下田,早早割倒一大片,若有孩子们参加进来的话,他们会专门负责跑来跑去的,为拌桶边的人,一把一把的递水稻。
割稻子的人越割越远,而这附近抱完了,远距离的去抱,就影响效率了,这时,打谷子的就会拖着把手,将拌桶往前拖拽一大段,紧跟上割稻子的步伐。
收稻子的季节,是农历的八月前后,天气依然酷热,大家忙一阵子,就得停下来喝水解渴。就这样,也远跟不上出汗的速度,好在劳动人民都有一副好身体,农忙时节,也没听说谁中暑了。或许是他们钟情于苦丁茶?是它帮着人们,消祛了大部分的暑毒也说不定!
在这里,收水稻和收小麦不同, 小麦可以自己一家人,慢慢收;但水稻通常是多家一起合作,因为都想趁着天气好,抓紧时间收完晾晒,那一家青壮年就不够用了。 当然,事无绝对,比如赵家,人们说起他们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才济济!意思就是干什么的人都有。他们家也因此,不屑与谁家换工,无论什么农活,自己一家人,完全可以搞定。
还说回来吧!虽说谁都不轻松,但最累的还是打谷子的人,他们一天下来手臂酸痛,非常的考验臂力、耐力和体力。而且,还得一连干好几天,所以这种活,通常都是青壮年在做。
这个地方因为没有大的河流,自然也就没有船只的出现。那时也不像现在有人养鱼,为了便于随时捕捞,会准备一条小渔船放在这里。 所以这会儿要救人,拌桶就被临时赋予了这个神圣的使命。
四只拌桶里的三个小伙子都分成左、右、后三方,各自以扁担为桨,奋力划动,拉开距离后,拿出一床凉席扔下水去。 然后,继续向前划,大约到了水库的另一半,把剩下一床凉席也扔了下去。
玉凤和小伙伴们带着小鱼它们兄弟三个,这会儿站在水库埂上,复盘着刚刚惩罚赵家宝的过程。看着眼前老实乖巧的三只狗狗,孩子们对它们的 高智商,和执行力都赞叹不已。至于赵家宝,虽然只是小小的惩戒,但一想到他当时那狼狈的模样,还是让人颇有成就感的。
这会儿看见拌桶里的人,往外扔席子,他们都觉得很好奇,互相看看,发现大家都是不明所以,几个小家伙决定去问问大人去。林昊、马毅和向阳,都自然而然的向最近的三位爸爸走过去,而玉凤稍一迟疑,向反方向的望着水库发呆的马东升走过去。林昊几个回头一看,玉凤竟然没来,他们也赶紧折返,跟在后面追了上去。
玉凤扯了扯马东升的衣摆,仰头问:“马爷爷,你别着急,朱大表叔他们不是已经去救了吗?而且,我觉得吧,菊英姐姐跟梦英姐姐,她们人那么好,肯定会没事的!”
马东升听见玉凤这么说,悬着的心瞬间就落下了一半,只是心里同时也升起了一个疑问:“小五说没事,那一定是没事!只是,那两个闺女被你们藏去了哪里呢?”他脑子里一个念头一闪而过,可实在太快,他完全没有抓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活在这温情人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活在这温情人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