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狐行动”指挥部在反扒大队办公室正式成立。白板被更大的战术板取代,上面贴满了嫌疑人的模拟画像(基于老陈等队员的描述和模糊监控合成)、案件时间轴、高铁线路图、以及“狐王”、“幽灵”、“学者”、“快手”、“粘手”等代号,其间用红蓝线错综复杂地连接。
压力如山般压在每个人肩上。对手不是一个单独的贼,而是一个网络,隐藏在普通旅客的面具之下,利用高速铁路的便捷和 anonymity 进行活动。
沈锐意识到,传统的人海战术和蹲守效率太低,必须另辟蹊径。
“我们不能被动地等他们出手。”沈锐在战术板前对核心团队说,“我们要预判他们的目标,甚至给他们创造一个目标。”
技术队的小张提出了一个想法:“沈队,既然他们可能对技术信息感兴趣,我们是否可以布一个‘蜜罐’?”
“详细说。”
“我们可以伪造一份看似机密级别很高、关于某种前沿技术(比如新型高铁轴承材料或列车控制系统算法)的‘技术文档’,安排一位我们的同事扮演携带这份‘机密’的专家,乘坐他们可能下手的高铁班次。全程布控,引蛇出洞。”
沈锐沉思片刻,摇了摇头:“风险很高。第一,对手极其谨慎,伪造的文档能否骗过他们?第二,即使他们上钩,动手的地点、方式难以预测,我们的人员和装备能否及时反应而不暴露?第三,这可能会让他们警觉我们已经知情,从而彻底隐藏起来。”
他话锋一转:“但是,这个思路可以调整。我们不主动设置‘蜜罐’,而是利用大数据,主动去寻找他们的‘蜜罐’。”
他转向小李:“联系铁路数据中心和兄弟部门的经侦、技侦单位。我要最近三个月,所有乘坐沪杭京高铁线频率异常高的乘客数据——非商务、非通勤、无合理理由频繁往返的。交叉比对这些人的职业背景,特别是与金融、科技、咨询、甚至灰色产业相关的。同时,比对我们所有未破窃案的发生时间点,查看当时哪些‘异常高频乘客’也在同一列车上。”
这是一个海量的数据挖掘工作,犹如大海捞针。但这是现代侦查的必然路径。
与此同时,老陈的跟车组汇报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注意到有一趟夜间行驶的、并非热门的短途支线列车(K字头快车),近期的盗窃报案率有异常微小的上升,但案值都不大,手法看起来也很普通,像是新手所为,因此之前并未引起重视。
“为什么是这趟车?”沈锐盯着列车时刻表,“环境嘈杂,运行时间长,监控老旧,乘客成分复杂…正是适合练手和测试安全漏洞的地方!”
他立刻指示:“重点监控这趟‘幽灵列车’!老陈,派两个生面孔,扮成跑单帮的小生意人,长期跟这趟车。不要主动侦查,就是观察,记录所有可疑的、反复出现的面孔,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和车厢环境格格不入,或者行为模式有细微异常的人。”
三天后,数据挖掘和实地监控几乎同时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数据分析小组发现,有十几个ID的购票频率异常之高,且行程毫无规律可言。其中几个ID的身份证信息经过核实,发现是丢失或被盗用的。而更关键的是,在G143次吴博士U盘失窃案发时,其中一个使用虚假信息的ID就在那趟车上!
这个ID的常用购票区间、时间偏好被迅速建模分析。
另一边,老陈的队员在那趟夜间快车上,用隐藏摄像头捕捉到了一段关键视频:一个看似昏昏欲睡的打工者打扮的男人,在车厢连接处吸烟时,与另一个穿着得体、像是小公司老板模样的人有一个短暂到几乎忽略不计的接触。下一秒,“小老板”手指间多了一个不起眼的金属镊子状工具,而“打工者”的口袋里似乎少了点什么。完成后,两人眼神没有任何交流,各自离开。
“交接!他们在进行赃物转移或者传递工具!”老陈激动地说,“那个‘小老板’的手法,快、稳、准,绝对是高手!不像是在这趟车上练手的,倒像是在…巡逻或者指导?”
沈锐将两份情报放在一起:数据分析锁定的可疑ID中,有一个的行程模式,与这趟夜间快车高度重合!
“找到他!”沈锐下令,“24小时监控这个ID的购票动态,一旦他再次购票,尤其是购买沪杭京高铁干线的车票,我要第一时间知道!同时,通知列车乘警和安全员,一旦发现此人上车,秘密监控,但绝不允许擅自行动,以免惊动更大的鱼。”
一张无形的网,开始悄悄收拢。目标锁定在一个代号为“传递手”的嫌疑人身上。他似乎并非核心窃贼,而是团伙中负责物流、传递信息或工具的关键环节。
机会很快来临。
数据分析显示,“传递手”购买了一张第二天下午从杭州东开往北京南的G42次高铁一等座车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西湖谜案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西湖谜案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