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味”成了新的突破口。模拟画像和气味特征被同步给各大医院呼吸科、罕见病研究中心以及进口特殊药品的经销商渠道,进行谨慎的秘密排查。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如同大海捞针。
与此同时,技术队对两批截获的“钥匙”进行了更深入的比对分析。那细微的结构差异经过高通量基因测序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终于被确认:它们并非来自同一套基因编辑模板!虽然功能相似,但其核心识别区域的基因序列有数个碱基对的差异,像是同一技术蓝图下的不同“改款”!
这意味着,“潘多拉”组织内部可能存在技术路线的分歧?或者,他们拥有多个平行的实验室在生产这种致命“钥匙”?后者显然更可怕,说明其技术能力和资源远超预估。
专项组的生物学家忧心忡忡地指出:这种差异虽然细微,但可能导致“钥匙”的靶向精度出现偏差,如果贸然使用,后果难以预料。对方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急于进行“效率测试”。
压力再次升级。
沈锐在横店主持了一次内部会议,重新评估本地风险。如果“潘多拉”拥有多个生产源,那么横店作为曾经的“测试场”和交通枢纽,是否可能还存在未被发现的隐秘实验室?虽然之前进行了大规模排查,但对手的狡猾程度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有漏网之鱼。
“扩大排查范围,”沈锐指示,“不仅仅是化学品类,重点关注近期异常用电、用水(尤其是高纯度去离子水消耗)、以及特殊垃圾处理(如生物废料)的租赁单位或个人。尤其是那些挂着‘生物科技工作室’、‘影视特效实验室’、‘新材料研发’等模糊名号的地方。”
新一轮的摸排悄然展开。
几天后,一个社区民警在例行走访中,听到一个有趣的线索:北区一个搞“独立电影”的小导演,最近抱怨他租的一个郊区小仓库老是跳闸,怀疑电路老化,影响他“搞艺术创作”。那小导演平时神神叨叨的,拍些没人看的实验短片,邻居也见怪不怪。
跳闸?搞艺术创作需要这么大功耗?
沈锐接到报告后,没有放过这个细微的异常。他派了一组便衣,以电力公司检修的名义前去查看。
便衣反馈:仓库门口挂着“先锋视觉研究所”的牌子,里面堆满了各种二手摄影器材、布景材料和电脑设备,看起来确实像个低成本工作室。但细心的侦查员注意到,角落一个用布帘隔开的小工作间里,传来的不是电脑风扇声,而是一种低沉的、类似冰箱或小型离心机的嗡鸣声,空气中有极淡的、被香薰掩盖的化学试剂气味。
“要求进去检查电路。”沈锐下令。
便衣找借口支开了那个夸夸其谈的小导演,进入了布帘后的工作间。眼前的情景让他们倒吸一口凉气:工作台上摆放着微型离心机、PCR仪、电泳槽等分子生物学实验设备!墙角一个小型医用冷藏柜正在运行!虽然规模很小,但俨然就是一个微缩版的生物实验室!
“控制住嫌疑人!封锁现场!通知技术队和生化处置小组!”沈锐在指挥中心立刻下令。
那个小导演被当场控制,他还一脸无辜地叫嚷着这是为了他的“新作品”进行“基因艺术表达”。
技术队和生化专家迅速赶到。经过检查,这个简陋的实验室正在进行某种基因拼接实验,目标基因片段与截获的“钥匙”高度同源!他们在冷藏柜里发现了十几支已完成半成品和少量珍贵的原料——包括星泪兰苷和那种特殊的植物提取物!
审讯之下,小导演很快崩溃。他承认自己是个疯狂的“生物艺术”爱好者,沉迷于将基因技术作为创作媒介。几个月前,他在一个极其隐秘的海外论坛上,用一个匿名账号炫耀自己的“作品”,收到了一个自称“导师”的人的私信。“导师”欣赏他的“才华”,无偿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技术资料和实验配方,甚至指导他如何获取稀有原料,只要求他定期汇报实验数据和“艺术成果”。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制造的是什么,只陶醉于这种“超越凡俗的艺术创作”中。
警方立刻查封了论坛账号,追踪那个“导师”的IP,果然又是经过“暗影旅店”层层跳转,无法定位。
但这发现令人震惊!“潘多拉”组织竟然还在通过这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和利用这些分散的、具有基本生物知识但缺乏伦理意识的“业余爱好者”,建立分布式的、难以追踪的小型生产点!
这种模式的危害性和隐蔽性,比建立一个大型集中实验室更甚!
沈锐立刻将这一情况通报全球,提醒各国警惕类似模式的生物安全风险。
横店的这个“野实验室”被迅速端掉,避免了潜在的危险。但这件事也给沈锐敲响了警钟:敌人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防范必须更加细致入微。
就在他处理完“野实验室”的后续工作时,技术队队长再次匆匆赶来,脸上带着一丝困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西湖谜案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西湖谜案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