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民国年间,我家世代守护着一盏神秘的古灯——守夜灯。祖父临终前叮嘱,此灯关系家族命运,万万不可熄灭。那年中元节,年幼的妹妹无意中将灯吹灭,从此我家怪事频发:夜半哭声、镜中鬼影、父亲莫名重病。为救家人,我踏上寻找重启古灯方法的旅程,却揭开了一个跨越三代的惊人秘密。原来守夜灯镇压的不是邪祟,而是一段被遗忘的誓约……
正文
我家的堂屋正中央,永远供着那盏灯。青铜底座早已锈出岁月的痕迹,斑驳如老人手上的褐斑。灯身镂刻着繁复的云雷纹,托起一掌高的圆肚灯盏,里面盛着的并非寻常灯油,而是一种极清极透、暗凝幽香的脂膏,据说是祖父年轻时从深山里得来的。灯芯也不是棉线,而是一根细细的、闪着微弱银光的物事。
自我有记忆起,那簇豆大的火苗就从未熄灭过,白日里谦逊地敛着光芒,像个沉默的守更人,一到夜晚,它便精神起来,将柔和而坚定的光晕洒满半个堂屋,照亮壁上祖父严肃的肖像。
祖父是在我十岁那年过身的。弥留之际,他已说不出完整的话,枯槁的手却死死攥着父亲的手腕,浑浊的眼睛直勾勾盯着那盏灯,喉咙里嗬嗬作响。父亲把耳朵凑到他唇边,只能断断续续地听到几个词:“……灯……不能灭……千万……千万……”
父亲重重点头,泪砸在祖父的手背上:“爹,放心,我在灯在。灯熄人亡。”最后四个字像淬了冰的钉子,楔在我年幼的心上。祖父听了这话,仿佛终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手一松,阖目去了。
可那“灯熄人亡”的诅咒,却沉甸甸地压在了我们家的屋顶上,成了我们父子间心照不宣、绝不容触犯的最高律法。
父亲接过了守灯的职责,如同接过一座无形的大山。他每日黄昏必定亲手为灯添脂——那脂膏消耗极慢,一年也添不了几回,他却雷打不动地每日检视。
夜深人静时,我常能看见他独坐灯下,望着那跳跃的火苗出神,眉头拧着化不开的沉郁,那侧影被灯光拉得悠长,印在冰冷的地面上,仿佛守着什么不足为外人道的巨大秘密。
母亲去得早,家里除了父亲,便只有我和小我五岁的妹妹阿囡。阿囡活泼,像只停不下来的雀儿,对那盏终年不灭的古灯充满了孩童式的好奇,总想踮着脚去摸一摸那温暖的火焰。
每至此时,平日慈蔼的父亲总会骤然变色,厉声呵斥,甚至不惜打她的手心。阿囡因此对这灯又怕又怨,私下里嘟着嘴对我说:“哥,那灯丑死了,凭什么比我们还金贵?”
我嘴上训她“别瞎说”,心里却也藏着几分不解与嘀咕。毕竟,除了从不熄灭,这灯看起来并无甚稀奇之处。日子久了,那根绷紧的弦似乎也稍稍松弛了些,父亲眉间的结偶尔也会舒展,“灯熄人亡”的恐怖,渐渐被日常的琐碎磨得有些模糊了。
直到那年中元节。民国十七年的中元节,天气闷热得反常。黄昏时分,父亲被邻村一户急病的人家请去了,父亲略通医道,常行善举。
临行前,他百般不放心,特意将我唤至灯前,神色是许久未见的凝重:“水生,我此去最快也得明早方回。你看好这盏灯,一步也不许离人。今夜……是鬼节,阴气最盛,万万出不得差错。记牢了!”
我郑重应下。父亲又再三叮嘱了添脂要注意的事项——虽然那脂膏几乎无需添加——才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夜幕彻底拉拢,窗外蛙鸣虫嘶,更衬得屋里死寂。那盏守夜灯的光芒似乎比往日更明亮了些,投在墙壁上的影子也更深邃,无风自动,微微摇曳,像是有看不见的东西在围着光打转。
阿囡被这气氛吓得早早躲进被窝,我却不敢睡,搬了把竹椅,正对着灯坐下,眼睛瞪得酸涩,也不敢稍眨。
时间滴答流过,子时将至。屋外的风忽然大了起来,呜咽着拍打窗棂,听起来竟有几分像妇人的哀哭。桌上的灯焰猛地一阵剧烈摇曳,拉长、扭曲,几乎要贴上灯盏的边缘。我心头一紧,慌忙起身想用灯罩护住,却听见里屋传来阿囡一声尖叫。
“哥!有虫!好大的黑虫钻我帐子里了!”我骇得一跳,想也没想就朝里屋冲去。掀开帐子,哪里有什么黑虫,阿囡蜷在被窝里,吓得脸色发白,原是做了噩梦。我安抚她几句,心下却猛地一沉,一股巨大的、冰凉的恐惧瞬间攫住了我!
我几乎是连滚带爬地扑回堂屋。就在那短短一刹那,一阵不知从何而来的阴风,穿堂而过。
灯盏上,那簇自我出生起就从未间断过的火苗,不见了。只剩一缕极细的青烟,袅袅升起,然后在死一样的寂静中,消散无踪。
黑暗。彻底、纯粹、令人窒息的黑暗吞噬了一切。
我的心跳和呼吸仿佛也随着那缕青烟一同消失了,全身的血液冻成了冰碴子。祖父临终前的嘱托,父亲沉重的誓言,像烧红的烙铁烫在我的神魂上——“灯熄人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民间故事】合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民间故事】合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