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会最后两天,“林记”展位前的人气,竟像是那入了伏的暑气,一日热过一日。虽比不上那些财大气粗的明星企业门庭若市,却也络绎不绝,成了这“名特优新”场馆里一个不大不小的看点。那本被翻得起了毛边的“生产工艺规范(试行稿)”,俨然成了“林记”的一块金字招牌,引来不少同行探究的目光,有赞许的,有不屑的,也有那真心求教、拉着沈技术员问个不休的。
晓燕心里清楚,这热闹,一半是靠了那不知名老者的青睐,另一半,则是“林记”这“老手艺立新规”的路子,确实挠到了一些人的痒处。她不敢有丝毫松懈,白天在展位上应对八方来客,晚上回到宿舍,便和沈技术员、方芸一起,将白日的见闻、收获、质疑,一一记录下来,反复琢磨。
闭幕那天,组委会宣布评选结果,“林记”竟意外地捧回了一个“工艺创新鼓励奖”。奖状不大,烫金的字却在省城明亮的灯光下,晃得晓燕有些眼花。方芸和两个女工激动得抱在一起,又笑又跳。沈技术员紧紧攥着那奖状,手指关节都发了白,眼圈红得厉害。
只有晓燕,在最初的眩晕过后,心里反倒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这奖,是肯定,更是鞭策。它像一盏灯,照亮了“林记”往前走的这条路,也照出了这条路两旁,需要填平的沟壑和需要搬开的大石。
载誉归来的卡车,似乎都比去时轻快了许多。回到清源县,还没到厂门口,远远就看见老槐树下黑压压站满了人。锣鼓家伙震天响,一条红底黄字的横幅扯在老槐树粗壮的枝干上——“热烈欢迎‘林记’荣获省博览会大奖凯旋!”
车一停,工人们和街坊邻居便呼啦啦围了上来,七嘴八舌,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喜气。
“晓燕!真给咱清源长脸了!”
“省里的大奖啊!了不得!”
“俺就说咱‘林记’的点心是最好的!”
李师傅站在人群最前面,背着手,脸上那惯常的严肃竟也绷不住了,嘴角微微向上弯着,见晓燕下车,他上前一步,没说话,只伸出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重重拍了拍晓燕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晚上的庆功宴,就摆在厂院里。几张长条桌拼在一起,上面摆满了自家产的点心和几样简单的家常菜。没有山珍海味,气氛却热烈得像一锅滚开的水。工人们轮流给晓燕、沈技术员敬酒,说着掏心窝子的佩服话。连平日里最寡言的老周头,也端着个搪瓷缸子,凑到晓燕跟前,闷声道:“燕儿,这趟……辛苦你了。往后,你说咋干,俺就咋干!”
晓燕看着这一张张被希望点燃的脸,心里那点从省城带回来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她知道,这奖,这荣誉,是属于“林记”每一个人的。
然而,热闹散去,夜深人静时,现实的问题,便如同退潮后裸露出的礁石,冰冷而坚硬地摆在面前。
县里轻工科果然送来了好消息,经过争取,给了“林记”一笔数额不大的无息贷款,算是解了燃眉之急。可这笔钱,对于要全面更新设备、建立符合出口标准的检测环节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
顾知行那边也来了信,说中小企业出口扶持基金的申请已递交,但审批流程漫长,远水难解近渴。信末,他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说他认识省食品研究所的一位退休老工程师,对传统食品现代化很有研究,若“林记”有需要,或可请来做个短期指导。
退休的老工程师?晓燕心里一动。这或许是个路子!厂子里眼下最缺的,不就是这种既懂理论、又能结合实际的高人吗?沈技术员有干劲,有想法,可毕竟年轻,经验尚浅,许多深层次的门道,还得有老师傅点拨。
可请这样的人,得花多少钱?人家肯不肯来这县城小厂?
她把想法跟沈技术员和李师傅一说,沈技术员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眼睛亮得吓人。李师傅却沉默了片刻,才缓缓道:“请人来指点,是好事。可咱这庙小,怕请不来真佛。就算请来了,他那套洋学问,跟咱这土法子,能尿到一个壶里去?”
晓燕知道李师傅的顾虑,耐心道:“李大爷,咱不是要丢了自己的土法子,是想借人家的学问,把咱这土法子里的金疙瘩,擦得更亮些。就像咱这‘规范’,不也是土法子和洋规矩慢慢磨合出来的吗?多个人帮咱琢磨,总不是坏事。”
好说歹说,李师傅总算勉强点了头。
晓燕立刻给顾知行回了信,表达了恳切邀请之意,并小心翼翼地询问费用大概几何。
信发出去后,便是焦灼的等待。厂子里恢复了往日的生产,订单比以往多了些,工人们干劲十足。可晓燕肩上的压力,却丝毫未减。那笔贷款很快投入了使用,更换了两台最老旧的和面机,又添置了些简单的检测工具,账面上的钱,便又所剩无几。
这天下午,她正和沈技术员在车间里调试新机器,门卫大爷又跑进来,手里举着一封电报:“晓燕!省城电报!顾老师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