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展销会最后两天,“林记”的展位算是彻底出了名。那外国大老板詹姆斯品鉴老桃酥的事儿,不知被谁传扬开来,添油加醋,竟成了段佳话。来瞧新鲜、谈合作的人,络绎不绝,把个原本偏僻的角落,搅得比主通道还热闹。带来的点心,没等到闭馆,就卖得罄尽,连那些磕碰了边角的残次品,都被人当宝贝似的买走了。方芸收钱收到手软,沈技术员讲解讲到喉咙沙哑,两人脸上却整日价漾着笑,走路都带着风。
晓燕心里头也欢喜,可那欢喜底下,却沉着另一桩更重的心事——詹姆斯先生要来厂里参观!这事儿,像块巨大的烙铁,悬在她心口上,烫得她坐卧不宁。欢喜,是因着这天大的机遇;不安,是怕她那县城乡下的小厂子,入不了那外国贵客的眼。
展销会一结束,三人连夜收拾,天不亮就坐上返回清源的卡车。一路上,晓燕几乎没合眼,脑子里反复盘算着厂子里哪处需要清扫,哪道工序需要格外注意,见了面该说些什么话。沈技术员也兴奋中带着紧张,不住地翻看他那些关于食品卫生、工艺流程的笔记。只有方芸,累极了,靠着车厢壁,睡得迷迷糊糊。
卡车颠簸着驶入清源地界,那熟悉的、带着泥土和庄稼气息的风灌进来,晓燕才觉得一颗心稍稍落回了实处。可越临近厂子,那心又提了起来。
厂门口,老槐树下,黑压压站了一群人。不只是厂里的工人,连街坊邻居,都闻讯赶来看热闹,踮着脚,伸着脖子,议论纷纷。
“听说了没?洋人要来咱这破厂子?”
“晓燕这闺女,真能折腾!省城官司刚完,这又招来洋人了!”
“可别出啥岔子才好,咱清源县的脸面哩……”
李师傅站在人群最前头,穿着件浆洗得发白的旧工装,背着手,脸色是前所未有的凝重。见卡车停下,晓燕跳下来,他几步迎上去,第一句话便是:“都拾掇利索了,车间里外,角角落落,用水冲了三遍!”
晓燕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知道老师傅这几日定然没睡好,心里一酸,点了点头:“辛苦您了,李大爷。”
厂子里果然焕然一新。机器擦得锃亮,地面冲洗得能照见人影,连窗户玻璃都一块块抹得透明。工人们也都换上了干净的工作服,虽有些补丁,却浆洗得清爽,脸上带着紧张又兴奋的神情。
晓燕里里外外巡视了一遍,稍稍安心,却又生出另一种担忧——太新了,新得有些不真实,倒像是刻意装扮出来的,失了几分“林记”平日里那股子烟火人气的踏实劲儿。
顾知行也来了,是晓燕出发前特意打电话请来的。他依旧是那副沉稳模样,在厂子里慢慢踱步,看看这,摸摸那,最后对晓燕说:“不必过分紧张。外商来看的,是你们真实的生产状态和手艺。过分的修饰,反倒不美。关键是干净、有序,以及……”他顿了顿,看向那些神情局促的老师傅,“以及做点心的人,眼里要有光。”
这话点醒了晓燕。她立刻召集工人,不再强调卫生纪律,而是让大家像平日一样,该和面和面,该看火看火。“咱是啥样,就让人家看啥样,”她大声说,“咱的手艺,咱的良心,就是咱最好的门面!”
这话像定心丸,工人们脸上的僵硬渐渐化开,车间里重新响起了熟悉的、带着节奏的劳作声。
约定的日子,转眼就到。这天,天公作美,日头明晃晃地照着,连老槐树的叶子都绿得发亮。县里也来了两位干部陪同,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笑意。
将近晌午,一辆黑色的桑塔纳小轿车,后面跟着一辆面包车,缓缓停在了厂门口。詹姆斯先生、女翻译,还有地区外贸局的两位同志,依次下了车。
刹那间,厂门口所有的目光都聚焦过去。那詹姆斯先生今日穿得随意了些,浅色裤子,格子衬衫,依旧是一双好奇的蓝眼睛。他一下车,就先被厂门口那棵枝叶繁茂的老槐树吸引了,仰头看了好一会儿,通过翻译说,这树很有生命力。
晓燕深吸一口气,领着众人迎了上去。简单的寒暄介绍后,参观便从原料仓库开始。詹姆斯先生看得很仔细,抓起一把面粉,在指间捻了捻,又凑近闻了闻小麦的香气,点了点头。看到那堆积如山的、颗粒饱满的红枣,和一口口装着自制猪油的大缸时,他更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翻译问了许多关于原料挑选和储存的问题。
进入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和面粉的粉尘扑面而来。詹姆斯先生没有丝毫不适,反而兴致更高。他在李师傅负责的和面案板前驻足良久,看着老师傅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稳定的手,如何将水、油、面恰到好处地揉合在一起,如何感知面团的软硬与筋度。他甚至学着李师傅的样子,伸手在面团上按了按,脸上露出惊奇的神色。
当看到点心胚子被送入那传统的、砖砌的吊炉,由老师傅凭经验掌控火候时,詹姆斯先生更是连连称奇。他通过翻译说,这种依赖于“人”的经验和感觉的工艺,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已经非常罕见了,它蕴含着独特的智慧和价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