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阳光,已带着初夏的暖意。经历了严冬与初春的波折,“林记”总算在风雨飘摇后逐渐稳定了航向。车间里的生产节奏恢复了往日的井然有序,李师傅和沈静之间虽然依旧会为“手感”与“数据”争执几句,但更多时候是一种互补的默契。那批发往清源市的试订单得到了不错的反馈,对方已经发来了第二批数量可观的订单,这让整个厂区都洋溢着一种久违的轻松氛围。
这天下午,顾知行打电话到晓燕办公室,说省里组织了一个关于“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的小型研讨会,邀请了几位专家和省内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他觉得对“林记”未来的思路会有启发,问晓燕是否感兴趣。
晓燕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她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学习,渴望拓宽眼界。研讨会地点在省城,需要当天往返。
第二天一早,顾知行开车来接她。他今天穿了一件浅灰色的衬衫,看起来比平时更显干练。车子行驶在通往省城的国道上,窗外是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村庄。车厢里播放着轻柔的古典音乐,气氛安静而舒适。
“最近看你状态好了很多。”顾知行目视前方,打破了沉默。
“嗯,”晓燕望着窗外,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厂里算是缓过来了,心里也没那么慌了。就是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有时候会有点……力不从心。”
“这很正常。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对经营者的要求也不同。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他的声音平和而充满肯定,“这个研讨会,就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研讨会的规模不大,但规格不低。与会者除了学者,还有几位省内知名食品企业的老板。晓燕一开始有些拘谨,她这个从街边摊起家的“林记”,在这些已经颇具规模的企业面前,似乎显得有些“土气”。但在顾知行的引荐和鼓励下,她渐渐放松下来,认真聆听每个人的发言。
轮到晓燕介绍“林记”时,她摒弃了最初准备好的、略显官方的说辞,而是从母亲传授的手艺讲起,讲到最初摆摊的艰辛,讲到与陈默一起创立“林记”的点滴,讲到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尝试。她没有回避被骗的挫折,也坦诚了目前管理上的短板。她的讲述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真实的细节和情感的力量。
当她讲完,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安静,随即响起了真诚的掌声。几位原本有些倨傲的企业家,看她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尊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感慨道:“林厂长的故事,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民营企业的缩影啊!有根,有魂,不容易!”
顾知行坐在台下,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晓燕。他看着她在台上,虽然偶尔还会流露出一点紧张,但眼神清澈、态度不卑不亢,言语间充满了对事业的赤诚和对未来的思考。那一刻,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漏了一拍。他见过太多在商场中变得圆滑、精明甚至油腻的企业家,而台上这个女子,身上却保留着一种近乎执拗的纯粹和坚韧,像未经雕琢的璞玉,在历经磨难后,愈发散发出内敛而动人的光华。
研讨会结束后是自助午餐。晓燕被几位企业家围住,交流着经验。顾知行没有上前打扰,他端着酒杯,站在不远处的窗边,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追随着她的身影。他看到她和人交谈时认真的侧脸,看到她因赞同而微微点头时滑落颊边的发丝,也看到她偶尔流露出的、一闪而过的疲惫。
一种陌生的、混合着欣赏、怜惜与想要靠近的情绪,在他心底悄然滋生。他意识到,自己对林晓燕的关注,早已超出了最初单纯的欣赏和学者对企业案例的兴趣。
回程的路上,夕阳西沉,将天边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晓燕似乎还沉浸在研讨会的兴奋中,话比去时多了不少,不时和顾知行分享着她的收获和新的想法。
“那个关于品牌故事的构建,我觉得说得特别对!‘林记’不能只卖点心,还得讲好点心背后的故事……”
“还有供应链管理,我们确实太薄弱了,以后得……”
顾知行一边开车,一边耐心地听着,偶尔给出简短的回应或建议。他的嘴角始终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享受着她难得流露出的、如同学生般求知若渴的神态。
车子经过一段江堤,晓燕看着窗外波光粼粼的江面,忽然安静了下来,眼神有些悠远。
“在想什么?”顾知行轻声问。
晓燕回过神,笑了笑,带着一丝淡淡的感伤:“没什么,只是想起上次在这里散步,也是这样的傍晚。时间过得真快。”
她的话语里带着对过往的怀念,顾知行听在耳中,心里却微微一动。他沉默了片刻,状似随意地问道:“晓燕,除了‘林记’,你平时……有什么喜欢做的事吗?或者说,有什么一直想做却没机会做的事?”
这个问题让晓燕愣住了。除了“林记”?她的人生似乎早已和这个厂子捆绑在一起,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她仔细想了想,有些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好像……真的没有。以前忙着生存,后来忙着厂子,感觉所有时间都被填满了。偶尔有空,也就是看看账本,或者……发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