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总是能切中要害,让晓燕浮躁的心安定下来。两人又聊了聊近期市场上的一些变化和顾知行听到的一些政策风声。
正说着,车间主任刘大姐(她病好后,内心愧疚,更是拼了命地工作)有些激动地拿着一份传真纸走了进来,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了些:“晓燕姐!你看看这个!刚收到的!”
晓燕接过那张带着滚轮印记的传真纸,目光扫过上面的文字。这是一张从邻省一个她从未听说过的、名为“清源”的县级市发来的采购询价单。发函方是当地一家新开的“百汇副食品商店”。对方在函中提到,是在省报上看到了关于“林记”的报道,对他们坚持传统手艺、苛求原料品质的做法非常赞赏,想订购一批点心试销,随函附上了初步的需求种类和数量,并询问详细价格和发货事宜。
订单量不大,种类也只是几种最经典的款式。但重要的是,这是“林记”第一次接到省外、而且是主动找上门的订单!并且,其源头,竟然是那篇在她最低谷时出现的报道!
“太好了!”晓燕难掩心中的喜悦,将传真递给顾知行看,声音都明亮了几分,“顾教授您看,是省报那篇报道带来的效果!清源市……我都没听说过这个地方。”
顾知行接过传真仔细看了看,镜片后的眼睛也流露出赞许的笑意,他轻轻将传真放回桌上:“这就是口碑和品牌的力量。好的名声,经过媒体的放大,本身就是无形的资产,能跨越地域,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这是个非常好的开端。”
这件事给晓燕带来了新的触动和思考。她意识到,在这个信息开始加速传递的时代,除了埋头苦干抓好生产,适度的、正面的宣传同样重要,它能在关键时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信任和商业机会。她心里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尝试与本地电台那个颇受欢迎的生活栏目联系一下?或者,像苏望卿教授之前建议的那样,把“林记”几十年的风雨故事和点心制作背后的一些匠心细节,写成几篇小文章,投给更多的生活类报刊?
送走顾知行后,晓燕拿着那份薄薄却意义非凡的传真,脚步轻快地走到了车间。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正在休息间隙、端着搪瓷缸喝水的李师傅和在一旁核对记录的沈静。
李师傅用他那双布满老茧和面粉渍的手接过传真,眯着眼,凑近了看了半天,嘴里习惯性地哼了一声:“清源市?那么老远,路上颠簸好几天,这点心运到了还能有个好模样?别砸了咱‘林记’的招牌!”但他那刻意板着的脸上,嘴角却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眼角的皱纹也舒展开来,暴露了他内心难以掩饰的骄傲。这订单,是对他这门手艺的价值认可。
沈静则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表情一如既往的冷静,她迅速抓住了关键点:“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林董事长。说明我们品牌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正在突破本地市场。不过,李师傅的担忧很有道理,长途运输确实对我们现有的包装材料和保质期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专门的测试和优化。”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