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柏晟说到做到,不到半个月,就兴冲冲地骑车来到家属院,手里挥舞着两张盖着红印的介绍信。
“批下来了!林晓燕同志,省农科院的观摩学习名额批下来了!”他额头上还带着汗珠,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三天后出发,一共学习三天,食宿都由局里负责!”
晓燕正在揉面,手上还沾着面粉,听到这个消息,心跳陡然加速。省城!她真的要去了!
“真的?太好了!”她脱口而出,随即又想起现实问题,“可是...我的铺子,鱼塘和蜂箱...”
“放心,就三天。”沈柏晟显然早有准备,“我和于得水技术员说好了,他会来帮忙照看蜂箱和鱼塘。点心铺子嘛...就休息三天,贴个告示,老主顾都能理解。”
晓燕这才放下心来,喜悦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看着自己沾满面粉的手,忽然有些不知所措:“那...我需要准备什么?”
沈柏晟笑着推推眼镜:“带几件换洗衣服就行。农科院招待所条件不错,有热水淋浴呢。”他说“热水淋浴”时语气特意加重了些,仿佛那是什么了不得的享受。
晓燕的确心动了。家属院只有公共澡堂,一周开放两次,每次都要排长队。
站在一旁的陈默一直沉默着,这时突然开口:“哪天走?”
“周三一早,局里的解放卡车去省城拉农药,咱们搭顺风车。”沈柏晟答道,语气轻松。
陈默点点头,没再说话,转身去修理一个有些松动的蜂箱盖子,锤子敲得格外用力。
接下来的两天,晓燕既兴奋又忐忑。她连夜赶做了几样耐放的点心,准备带给省城的专家们尝尝。又把所有活计都交代给娟子和于得水,事无巨细,生怕出一点差错。
孙秀英难得没说什么风凉话,只是哼了一声:“倒是攀上高枝了。”但眼神里多少有些羡慕。林卫国悄悄塞给晓燕五块钱:“省城里啥都贵,拿着备用。”
周三清晨天还没亮,晓燕就起床了。她穿上那件最好的淡紫色碎花衬衫,蓝色涤纶裤子,脚上是新刷白的回力鞋。头发仔细编成辫子,用一根红色有机玻璃发卡别住。
陈默居然已经在院门口等她,手里拎着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个铝制饭盒:“路上喝的水。饭盒里是茶叶蛋和饼,路上吃。”
晓燕接过来,心里暖暖的:“谢谢默哥。”
“早点回来。”陈默看着她,眼神复杂,“省城车多,注意安全。”
解放卡车准时到来,沈柏晟已经从驾驶室探出头来招手。晓燕在陈默的帮助下爬上车厢,那里已经堆了不少农药箱,留出的空处铺了麻袋。
“路上颠,坐稳了!”司机大声嘱咐着,踩下油门。
卡车驶出县城,晓燕第一次看到如此广阔的田野。清晨的风扑面而来,带着庄稼的清香。沈柏晟很健谈,指着路边的作物给她讲解种植技术,又说起省城的见闻。
“农科院附近有个自由市场,比咱们县里大多了,什么都有卖的...还有电影院,最近在放《少林寺》,听说好看极了...”
晓燕听着,心早已飞向了那个陌生的城市。
中午时分,卡车终于驶入省城。晓燕的眼睛不够用了——宽阔的马路,五六层高的楼房,熙熙攘攘的自行车流,还有偶尔驶过的公交车和无轨电车。商店橱窗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行人的衣着也更加鲜艳时髦。
“看,那就是农科院!”沈柏晟指着远处一片绿树掩映的建筑群。
农科院比晓燕想象的还要大。整齐的试验田,现代化的玻璃温室,还有一栋栋科研楼。招待所是栋三层小楼,果然如沈柏晟所说,每层都有卫生间和淋浴间。
报到后,沈柏晟带晓燕到房间放下行李。房间简单但干净,两张单人床,铺着洁白的床单,写字台上还有个台灯。
“休息一下,下午两点观摩开始。”沈柏晟说,“我先去我房间,就在隔壁。”
下午的观摩让晓燕大开眼界。在蜜蜂研究中心,她看到了先进的摇蜜机、蜂王人工授精设备;在水产研究所,专家讲解了高密度养殖技术;最让她感兴趣的是农产品加工实验室,那里有各种她没见过的小型设备。
“这是小型真空包装机,可以延长食品保质期...”研究员讲解道。
晓燕看得目不转睛,忍不住问:“这个机器贵吗?适合家庭小规模生产吗?”
研究员有些惊讶地看看这个来自县城的姑娘:“目前还比较贵,主要是国营厂用。但技术一直在进步,以后会有更小型实惠的型号。”
沈柏晟在一旁补充:“林晓燕同志自己经营点心铺子,还养蜂养鱼,对加工技术很感兴趣。”
研究员顿时来了兴趣,又多介绍了几种适合小规模生产设备。
晚饭是在农科院食堂吃的,四菜一汤,白米饭管饱。晓燕注意到很多研究员边吃饭边讨论工作,气氛热烈而专注。
饭后,沈柏晟提议出去走走。农科院附近果然有个热闹的自由市场,即使天色已晚,依然人来人往。个体户摊位一个接一个,卖服装的、卖小吃的、卖日用品的,应有尽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