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燕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瞎琢磨,想着多产点蜜。
实践出真知嘛!沈柏晟说着,走到鱼塘边,抓起一把晓燕自配的饲料闻了闻,豆饼、麦麸、鱼粉...这配方很合理啊!蛋白质含量够,成本也控制得好。
他看得仔细,问得也专业,从饲料配比、鱼病防治问到蜂蜜产量、销售渠道,甚至还蹲下来仔细观察塘水颜色和鱼的活跃度。晓燕一一回答,越说越放松,遇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话也多了起来。
沈柏晟从公文包里掏出笔记本和钢笔,认真记录着。那支钢笔是英雄牌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字迹工整有力。
立体农业...生态循环...附加值提升...沈柏晟边记边说出一串晓燕似懂非懂的词儿,但大概意思她是明白的,就是说她这套做法又科学又高效。
两人正说得投入,陈默拎着一条刚捕上来的草鱼过来了。看到树荫下相谈甚欢的两人,他的脚步顿了一下,眼神微暗。
默哥,晓燕抬头看见他,连忙介绍,这位是县农业局的沈技术员,来调研的。沈技术员,这是陈默,他经常帮我忙。
沈柏晟站起身,礼貌地伸出手:陈默同志,你好。
陈默看了看他伸出的手——那是一只拿笔杆子的手,指甲修剪得整齐干净。他把自己沾着鱼鳞和水渍的手在裤子上擦了擦,才快速握了一下:你好。语气平淡,没什么温度。
沈柏晟似乎没察觉,依旧热情:陈默同志也在帮林晓燕同志搞生产?太好了!群众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致富,精神可嘉!
陈默没接话,只是对晓燕说:鱼放水桶里?
哎,好,谢谢默哥。晓燕感觉气氛有些微妙的尴尬。
沈柏晟看看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那表在阳光下反着光,亮晃晃的。时间不早了,林晓燕同志,今天打扰你了,收获很大!我回去就把报告整理出来。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几本《农村科学养殖》杂志和几张油印的技术资料:这些资料送你,上面有些新技术新信息,或许对你有用。下回来,我带几本《养蜂手册》给你。
晓燕接过资料,连声道谢。那些油印纸上还散发着新鲜的油墨味,杂志封面上的日期显示是最近出版的。
沈柏晟推起自行车,跟晓燕道别,也对着陈默点了点头。他跨上车座的姿势很潇洒,白衬衫下摆在风中微微扬起,很快消失在家属院门口。
陈默沉默地拿起斧子,开始劈柴。咔嚓、咔嚓,木屑四溅,力道似乎比平时大了些。
晓燕翻看着手里的杂志和资料,心里还在为刚刚得到的认可而兴奋:这个沈技术员懂得真多,说的好多词我都没听过...他说我这儿是立体农业,还说能推广呢!
陈默劈柴的动作停了一下,头也没抬,声音闷闷的:嗯,文化人,是懂得多。
晓燕这才觉出点味儿来,看向陈默。夕阳的光线勾勒出他硬朗的侧脸轮廓,额角有汗珠滚落,带着一种与刚才那个白净技术员截然不同的、充满力量感和生活痕迹的气息。
她忽然想起省城的梁厂长,又看看手里的资料,再看看默默劈柴的陈默,心里那架刚刚因为沈柏晟的到来而稍微偏向的天平,又开始剧烈地晃动起来。
留下,有刚刚起步的事业,有熟悉的环境,有于得水的技术帮助,现在好像还有了官方的关注和可能的支持,还有...陈默。
而去省城,有的则是一个模糊却巨大的可能性,一个跳出眼前世界的机遇。
哪个选择,才是对的?
她低头看着杂志封面,1983年的字样和红色的拖拉机图案充满了时代感,而里面的内容,却又似乎在指向一个崭新的、不断变化的未来。
院墙外突然传来熟悉的吆喝声:冰棍儿——奶油冰棍儿豆沙冰棍儿——接着是一群孩子欢快的奔跑声和几分钱硬币的叮当响。
这熟悉的声音让晓燕恍惚了一瞬。她站在院子里,一手捏着来自省城的名片,一手捧着县农业局的技术资料,耳边是孩子们的欢笑声和陈默劈柴的节奏声,仿佛站在了时代交汇的十字路口。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