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表弟孙小军带来的“快餐冲击波”虽然像个闹剧,却意外地撬动了晓燕思维里那扇关于“创新”的门。她开始更加留意外面的世界,那本《中国食品》杂志被她翻来覆去地看,里面关于传统食品现代化、包装改良、市场细分的文章,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她甚至鼓起勇气,跟陈默商量着想买一台小型的、家庭用的“蜜蜂”牌缝纫机,不是做衣服,而是想试着用结实的布料做一些可重复使用的、带抽绳的点心口袋,替代一部分油纸包装,既环保又显得别致。
陈默听完,没反对,只是第二天出去跑车回来时,卡车后面真的绑了一台九成新的“蜜蜂”缝纫机!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淘换来的,价格还特别合适。
“先用旧的练手。”他言简意赅,仿佛只是买了棵大白菜。
晓燕惊喜万分,对着那台闪着金属光泽的缝纫机爱不释手。王彩凤和马桂芳也围过来看新鲜,她们用惯了针线,对这“铁疙瘩”能代替手工感到不可思议。
于是,“林记”仓库里除了点心的香甜,又增添了缝纫机“哒哒哒”的清脆声响。晓燕忙着研究新点心,秀芬则热心肠地过来指导她如何使用缝纫机,菜市场后街的“技术交流”显得格外热闹。
这天下午,晓燕正在练习用缝纫机车织线,街道居委会的张大妈拿着一份通知来了。张大妈是这片的老主任,为人热心,嗓门也大。
“晓燕!好事!天大的好事!”张大妈人未到声先到,“上面下来指标了!给咱们街道分了两个‘星火计划’乡镇企业技术培训的名额!学无线电装配!学期三个月,包吃包住,结业了直接推荐去市里的电子厂上班!我想着你们‘林记’是先进个体,特地给你争取了一个!”
“星火计划”?无线电装配?电子厂?这一连串的新名词把晓燕砸懵了。
“张大妈,这…我这儿做点心呢,去学什么无线电啊…”晓燕哭笑不得。
“哎哟我的傻姑娘!”张大妈一拍大腿,“做点心能有啥大出息?那可是电子厂!国营单位!铁饭碗!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月月拿工资!多少人都抢破头呢!要不是看你是个能干的好姑娘,这名额我能给你?”
张大妈苦口婆心,描绘着进国营厂当工人的美好蓝图,这在当时依然是许多人心中的终极理想。马桂芳和王彩凤在一旁听得眼睛发亮,都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晓燕却犹豫了。她喜欢做点心,喜欢“林记”这份自己亲手创立的事业。国营厂固然安稳,但那不是她想要的。她正想着怎么委婉拒绝,巷口传来了卡车声。
陈默回来了。张大妈一看陈默,立刻又热情地迎上去:“陈师傅回来得正好!你也劝劝晓燕!这么好的机会,可不能犯糊涂!”
陈默听完张大妈的话,看了看那份盖着红章的通知,又看了看晓燕,问:“你想去?”
晓燕摇摇头。
陈默直接把通知递还给张大妈:“她不去。”
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张大妈愣住了:“陈师傅!这…”
“‘林记’挺好。”陈默说完,就不再理会,自顾自地去检查卡车了。
张大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了,嘴里还嘟囔着“不识好人心”、“个体户有啥前途”之类的话。
晓燕心里却暖暖的。陈默总是这样,不问缘由,只要是她不想的,他就毫不犹豫地站在她这边。
然而,“星火计划”的消息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池塘,在街坊间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那些家里有待业青年的家庭,看晓燕的眼神都变得复杂起来,有羡慕,有不解,甚至还有一丝嫉妒——这么好的机会,她居然不要?
几天后,更让晓燕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傍晚时分,一个穿着旧军装(没有领章帽徽)、洗得发白、但身姿依旧挺拔的老人来到了“林记”。他看起来六十多岁,头发花白,眼神锐利,手里还拿着一个用军绿色布套套着的、长长的东西。
“姑娘,买两个馒头。”老人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
晓燕连忙给他装好馒头。老人付了钱,却没有立刻离开,目光落在晓燕正在尝试制作的新式小包装点心上,点了点头:“嗯,有点意思。比光用油纸强。”
晓燕有些惊讶:“您还懂这个?”
老人笑了笑:“以前在部队,搞过后勤,管过伙食。”他顿了顿,像是随口问道,“听说,街道推荐你去‘星火计划’学无线电,你没去?”
晓燕心里一紧,以为又是来当说客的,点点头:“嗯,我还是喜欢做点心。”
“喜欢就好。”老人出乎意料地没有劝解,反而表示赞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线电是重要,但老百姓的吃喝拉撒也一样重要。尤其是好吃的。”
这话说到了晓燕心坎里。她好奇地打量着这位气质不凡的老人,目光落在他手里那个长条形的布套上:“老人家,您这个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