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叔逃脱的阴影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晓燕和陈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敢有丝毫松懈。陈默的东风大卡修好了,依旧每晚雷打不动地停在巷口,像一头忠诚的守护兽。晓燕也习惯了在入睡前,能听到窗外隐约传来的、他修理零件或是单纯抽烟时发出的细微响动,那成了她安眠的独特催眠曲。
生活似乎恢复了表面的平静。“林记”的生意依旧红火,甚至因为那次惊心动魄的事件(经过街坊们口耳相传、添油加醋后)带上了一点传奇色彩,吸引了不少好奇的顾客前来,既买点心,也顺便看看这位“勇斗人贩子”的女老板。
这天下午,一场秋雨过后,空气清新。晓燕正在教王彩凤尝试包一种新式的豆沙酥皮饼,门口传来一阵清脆的自行车铃响。
不是陈默那沉稳的东风卡车的轰鸣,也不是郑文斌那带着书生气的“永久”车铃,而是一种更轻快、更……时髦的铃声。
晓燕抬头望去,只见一辆崭新的、漆皮锃亮的26式“凤凰”女式自行车停在了门口。骑车的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女人,烫着一头时兴的“菜花头”,穿着件大翻领、收腰的“的卡”外套,脚下是一双半高跟的皮鞋,显得干练又时髦。她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目光锐利地打量着“林记”的招牌和环境。
“请问,哪位是林晓燕林老板?”女人开口,声音清脆,带着一点南方口音。
“我就是。”晓燕放下手里的活计,有些疑惑地看着这位与菜市场后街氛围格格不入的来访者。
女人利落地支好自行车,从车把上挂着的一个人造革小黑包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晓燕:“你好林老板,久仰大名。我叫于丽娟,是咱们县刚开业的‘丽华贸易公司’的经理。”
晓燕接过名片。名片是粉红色的,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上面印着“丽华贸易公司 经理 于丽娟”的字样,还有一串电话号码和一个地址,看起来相当“高级”。贸易公司?这在当时可是个新鲜词。
“于经理,您好。您找我有什么事吗?”晓燕更加疑惑了,她的点心铺和贸易公司能有什么往来?
于丽娟笑着打量了一下晓燕,又看了看店里码放整齐的点心和干净的操作台,眼中流露出赞赏:“林老板真是年轻有为。我直说吧,我这次来,是想跟你谈笔合作。”
“合作?”
“对。”于丽娟点点头,“我们公司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和服装的批发零售,最近正在拓展礼品业务。你的‘林记’点心在咱们县口碑很好,尤其是上了省报之后,名气更响了。我想把你的点心,作为我们公司的高端礼品,进行包装推广。”
她从小黑包里拿出一个精美的铁皮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块包装花哨的上海产的饼干:“你看,这是市面上现在的礼品点心,味道一般,但包装好看,送人有面子。你的点心味道肯定比这个好,就是包装太简陋了。”
晓燕看着那铁盒饼干,确实比自己用油纸打包要上档次得多。
于丽娟继续描绘着她的蓝图:“我们可以合作。我负责设计统一的、漂亮的包装盒和纸袋,打上‘林记’和‘丽华贸易推荐’的标。你负责生产,保证质量。然后通过我的渠道,销往县里各个单位、企业,作为职工福利或者送礼佳品。价格可以比你现在零售高至少三成!利润我们分成!”
她的话语充满了诱惑力,描绘的场景是晓燕从未想过的——把点心做成“高端礼品”,进入“单位福利”渠道。这远比现在守着店铺零售要广阔得多!而且利润可观!
晓燕的心跳有些加速。这位于经理的思路,和之前香港李老板的“工业化生产”、食堂吴经理的“连锁经营”都不同,更像是一种“品牌包装”和“渠道拓展”的结合,听起来似乎更贴合“林记”的现状。
“这…听起来很好,可是…”晓燕有些心动,但又本能地谨慎,“包装成本会不会很高?而且,销往单位,需要很多手续吧?”
“成本你不用操心,前期我来投入!”于丽娟大手一挥,显得很有魄力,“手续更不是问题,工商税务我都有熟人!怎么样林老板?这可是双赢的好事!现在改革开放,就是要抓住机遇!你看我,”她指了指自己的自行车和穿着,“一年前我还只是个纺织厂的女工,就是靠着胆子大、脑子活,这才辞职下海,开了公司,现在也算是个‘万元户’了!”
“万元户”!这个八十年代最令人羡慕和向往的称号,从于丽娟口中说出,带着十足的自豪和煽动性。她整个人就像一个活生生的、改革开放经济搞活的样板,充满了自信和魅力。
晓燕被她说得有些晕乎乎的。就在这时,巷口传来了熟悉的卡车引擎声。陈默的车回来了。
于丽娟也听到了动静,扭头看去。当她看到那辆高大的东风卡车和从驾驶室跳下来的、穿着劳动布工装、浑身散发着冷硬气息的陈默时,眼睛不由得亮了一下,闪过一丝感兴趣的光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