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渊老人的到访,像一阵温暖而感伤的风,吹皱了“林记”平静的水面,也留下了深远的回响。晓燕的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经营“林记”,更仿佛肩负起了一种使命——延续母亲留下的味道与情感。她翻阅食谱的次数更多了,不仅琢磨做法,更试图去读懂母亲写下每一个字时的心情。
秋意渐浓,菜市场里的蔬菜换了一茬,大白菜和萝卜成了主角。晓燕也开始尝试做一些应季的吃食,比如热乎乎的萝卜丝饼,或者加入碎姜末驱寒的糖馅火烧。店里那台老旧的红灯牌收音机,时常播放着一些激昂的歌曲或是新闻,为忙碌的操作间增添着背景音。
这天下午,娟子兴冲冲地跑回来,手里举着一个崭新的、印着鲜艳图案的塑料袋。
“晓燕姐!你看!‘珠三角’那边来的时髦货!”
晓燕接过一看,是一种叫做“方便面”的干面饼,包装花花绿绿,写着“美味肉蓉面”,还有个穿着泳装的美女图案。这在八十年代初的小县城,可是个稀罕物。
“哪儿来的?”
“食堂吴经理给的!他说是去省城开会发的样品,他泡了一碗,说味道怪香的,但吃着不顶饱,还是咱的实诚点心好吃!”娟子叽叽喳喳地说,“他说给咱们尝尝鲜。”
晓燕好奇地拆开,里面果然是一块面饼和几个小调料包。她按照说明用开水泡了,几分钟后,一股浓郁的、不同于传统熬煮高汤的奇异肉香弥漫开来。马桂芳也好奇地围过来。
三人分着吃了那一小碗面,口感确实新奇,但那过于强烈的调味和油炸面饼的质感,让吃惯了天然食材的她们觉得有些“人工”,不如自家熬的骨汤手擀面来得踏实。
“香是香,就是吃完了嘴里发干。”马桂芳评价道。
娟子却觉得好玩:“这个真方便!开水一冲就行!要是咱们点心也这么方便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娟子的话让晓燕心里动了一下。香港李老板说的“工业化”、“包装”,是不是就和这个类似?追求极致的方便和刺激的味道?但这似乎真的与“林记”想要传递的“家常”和“本味”背道而驰。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然而,时代的浪潮,并不会因个人的坚守而停下脚步。几天后,又一位不速之客走进了“林记”。
这次来的是一个三十多岁、戴着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男人。他肩膀上挎着一个军绿色的、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帆布包,手里却拿着一台在这个小城里极其罕见的黑色海鸥牌120双反相机。
他的到来,同样引起了小小的骚动。相机在这年头可是贵重又稀罕的物件。
“您好,请问是林晓燕同志吗?”男人开口,语气客气,带着一点知识分子特有的腔调。
“我是,您这是?”晓燕看着那台相机,有些警惕,下意识地担心是不是又惹了什么麻烦。
男人笑了笑,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工作证:“别误会,林同志。我是省城《经济探索》报社的记者,我叫赵卫国。我们报社最近在做一个关于城乡个体经济发展新面貌的专题报道。我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您经营的‘林记’点心铺,虽然规模不大,但产品很有特色,而且解决了就业,丰富了市场供应,是很有代表性的个体经济典型。所以特地来采访一下您,拍几张照片,不知道您是否方便?”
记者?采访?还要登报?
晓燕彻底愣住了。这接二连三的“大人物”造访,让她这小店仿佛成了风暴中心。先是香港富商,现在是省城记者?她这小本经营,怎么就成了“典型”了?
马桂芳和娟子也紧张又兴奋地站在一边,不敢出声。
赵记者很善于沟通,看出晓燕的紧张,便放缓语气,先没有举起相机,而是和她聊了起来。他问了“林记”是怎么开始的,问了产品的特点,问了每天的产量和销售情况,也问了晓燕未来的想法。
晓燕逐渐放松下来,如实回答,讲到母亲的食谱,讲到最初的艰难,讲到食堂订单的转机,也讲到了她拒绝香港老板收购和拒绝与地痞“合作”的事情——当然,隐去了陈默帮忙的部分。
赵记者听得非常认真,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眼神中不时流露出赞赏。
“林晓燕同志,你不简单啊。”他合上本子,感慨道,“有手艺,有头脑,更有原则和坚守。在现在这个搞活经济的浪潮下,很多人只顾着向‘钱’看,你能保持本心,非常难得。”
他这才举起那台海鸥相机:“那么,我现在可以拍几张照片吗?记录一下你们的生产环境和工作状态。放心,我们会突出积极正面的形象。”
晓燕看着那黑黝黝的镜头,还是有些拘谨,但在赵记者的鼓励下,还是同意了。她叫上马桂芳和娟子,三人有些手足无措地站在操作台前,赵记者指挥着她们像平时一样干活就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