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梭奖”的荣光与渠道网络的迅猛扩张,如同为“锦绣”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注入了高标号的燃料,使其在商业的赛道上风驰电掣。然而,在这片繁荣与喧嚣之下,苏晚那颗日益成熟的企业家之心,却察觉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需求。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员工数量持续增加,业务范围日益复杂,仅仅依靠明晰的战略、严格的制度和高额的薪酬,似乎还缺少一种能将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的人们真正凝聚在一起的、更为坚韧和持久的东西。那是一种共同的信念,一种行为的准则,一种心灵的归属感。
她回想起“红霞”风波中,员工们自发贴满厂区的红色决心书;回想起为了赶制紧急订单,大家彻夜不眠、毫无怨言的奋战;回想起林长河那沉默却如山岳般可靠的身影所带来的安定力量……这些瞬间所迸发出的能量,远超任何物质激励。她意识到,“锦绣”需要属于自己的灵魂,需要构建一种能够代代相传的企业文化。
于是,在一次高层管理会议上,苏晚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构建企业文化的构想。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核心骨干:“诸位,‘锦绣’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除了正确的战略和大家的努力,我认为,更深层次的,是我们骨子里的一些共同的东西——是创业初期一穷二白时的那个艰苦奋斗的劲头;是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产品精益求精、质量为先的执着;是对客户、对合作伙伴、对员工诚信共赢的承诺!”
她将这三个词,郑重地书写在了会议室的白板上:“艰苦奋斗、质量为先、诚信共赢”。
“这十二个字,不是我想出来的,是从我们‘锦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中提炼出来的!是我们过去成功的基石,更是我们未来走向更远处的精神旗帜!”苏晚的语气充满了感情,“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将它树立起来,让它从一种自发的状态,变成一种自觉的追求,融入我们‘锦绣’的血液,成为我们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标识!”
事业线的重点,开始从有形的市场开拓与制度建设,部分转向了相对无形的文化塑造领域。
苏晚亲自牵头,成立了企业文化筹建小组。她并没有将文化停留在口号和墙上的标语。她明白,冲突的核心在于 如何让文化不只是口号,而是真正融入日常,成为每个员工潜移默化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
她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而细致的举措。
首先,是视觉与环境的塑造。她请陈雪的设计团队,将“艰苦奋斗、质量为先、诚信共赢”这十二个字,用兼具现代感与中国风的设计呈现出来,制作成精美的牌匾,悬挂在厂区大门、办公楼、每个车间和食堂最醒目的位置。但她强调,这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和宣言。同时,她提议设立“厂史陈列室”,收集展示建厂初期的老照片、老工具(如那几台二手缝纫机)、第一笔订单的合同、以及“金梭奖”的奖杯复制品等,用实物讲述“锦绣”的奋斗史,让新老员工都能直观感受到企业精神的源头。
其次,是制度的匹配与强化。苏晚要求,所有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都必须与企业文化内核相呼应。在招聘环节,增加了对企业文化认同度的考察。在绩效考核中,除了业绩指标,还加入了“质量贡献”、“团队协作”、“诚信行为”等软性评价维度。设立了“质量红旗岗”和“诚信标兵”等奖项,定期评选,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对于违反质量规定、出现诚信问题的行为,处罚也更加严厉,明确传递出“底线不可触碰”的信号。
再者,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是组织员工活动,增强归属感。苏晚认为,文化需要在互动与情感交流中生根发芽。
她恢复了建厂初期的一些好传统,比如定期召开“诸葛亮会”,鼓励一线员工对生产、管理提合理化建议,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她支持工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春季运动会、车间篮球联赛、国庆文艺汇演等。在这些活动中,没有严格的上下级之分,只有为了集体荣誉而共同努力的伙伴。她推动建立了员工互助基金,由企业和员工共同出资,用于帮扶遭遇重大疾病或意外困难的员工家庭,营造“锦绣一家亲”的氛围。甚至,她还定下了“员工生日送蛋糕和贺卡”这样的小小制度,虽然花费不多,却让员工感受到了来自企业的细致关怀。
这些举措,如同春风化雨,一点点地将那十二个字的理念,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试图将其从墙上、纸上,请到员工的心里。
然而,文化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起初,确实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部分年轻员工觉得这些活动是“形式主义”,占用了休息时间;一些老员工则认为“干活拿钱就行了,搞这些虚头巴脑的有什么用”;甚至有些中层管理者也觉得,抓生产、赶订单才是硬道理,文化建设是“软任务”,可以放一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七零锦绣小农媳》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七零锦绣小农媳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