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仪宫。
“娘娘!娘娘!”
“太子殿下送信回来了!”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青栗捧着一个小巧的铜管跑进来,脸上满是激动。
皇后手中的念珠啪嗒一声落在经卷上。
她倏然起身,竟带得案几微微一晃。
声音都带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快!快拿来!”
时隔数月,她日日焚香祷告,总算是得到了楚明峥的消息。
她抢过那铜管迅速拧开机关,取出卷在里面的信纸。
指尖因为太过用力有些发白。
展开时,皇后甚至能听到自己急促的心跳声。
她目光贪恋地扫过纸上的字迹。
那是她熟悉的,儿子的笔迹。
看起来似乎比离京时更沉稳了些。
“母后亲启:儿臣明峥叩首。”
“江南事繁,水患虽平,然灾后重建、安抚流民,诸事千头万绪。”
“儿臣不敢有片刻懈怠,以致家书迟递,累母后挂心,是儿臣之过……”
皇后一字一句地读着。
紧绷的神经一点点松弛下来,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眼中甚至泛起了些许湿意。
“儿臣昔日居于深宫,只知圣贤书,不解民间苦。”
“此番南下,方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言非虚。”
“然吏治贪污犹如附骨之疽,非猛药不能去。”
“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儿臣行事,必权衡再三,以稳为主,请母后宽心。”
看到这里,皇后的本舒展的眉再次缓缓皱起。
吏治贪污?
那江南总督可是他的亲舅舅,这孩子总不能……
若是如此,她就只能……
信的最后,楚明峥写上了归期。
“诸事已大致理顺,后续事宜交由可靠官员接手即可。”
“儿臣预计半月后启程返京,届时必当面详禀母后。”
“闻听宫中近日多有事宜,望母后保重凤体,勿为儿臣劳神,一切待儿臣归来再议。”
看完信件,皇后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好收进一个紫檀木盒中。
“青栗。”
皇后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
“太子即将回宫的消息,暂且压下,不必声张。”
青栗一愣。
“娘娘,这是为何?殿下归来是天大的喜事……”
她指尖轻轻敲着那只紫檀木盒。
“太子回来还有些时日,无需太着急。”
她需要一点时间,把王砚石从王家里摘出去。
绝对不能牵扯到其他人。
潞州。
从治水灾,到勘测矿山,再到挖矿。
太子全程与百姓同吃同住,已经算得上是历史奇观了。
何况这个太子还亲自参与了劳作,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动。
天刚蒙蒙亮,晨雾尚未散尽。
潞州城外的官道两旁,就已经黑压压地站满了人。
白发苍苍的老者,赤着脚脸上还沾着煤灰的半大孩子。
挎着篮子的妇人,拄着镐头的汉子。
几乎整个村镇的百姓都来了。
他们只是沉默地站着,目光齐齐望向城门方向。
不舍的情绪在晨曦的微光中无声蔓延。
车轮碾过平坦的路面,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
楚明峥的车驾终于从城门缓缓驶出。
他拉开车帘,目光沉沉的看着来送他的百姓。
身上穿着的常服沾上洗不净污渍,留下的斑斑点点皆是他为民的证据。
楚明峥面容清瘦了许多,肤色也因矿山的烈日染成了深麦色。
当他的身影出现在百姓视野中时,人群出现了一阵轻微的骚动。
不知是谁先带的头,人们宛如被风吹倒的麦浪,一片接一片地跪了下去。
“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声音起初有些杂乱,很快就汇聚成一片真挚的声浪。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颤巍巍地捧起一碗清茶拦在了马前,眼眶通红。
“殿下……您这一走,我们潞州百姓……心里空落落的……”
“这碗清茶,是大家伙儿的心意,谢殿下给了我们一条活路,您一定要喝一口……”
楚明峥挥手示意马夫停下。
看着眼前这些半年多以来与他一同治灾,啃干粮,因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而欢呼的朴实面孔,喉头微哽。
他毫不犹豫地接过那碗品质算不上好的茶。
“诸位乡亲请起。”
他的声音清晰有力。
“这半年以来,并非是孤给了大家活路。”
“是你们用自己的双手,硬生生开凿出了生一条路。”
“孤不过是代为施行朝廷的恩典。”
“这碗茶,敬大家的辛劳,敬潞州未来的好光景!”
说完,便仰头将碗中的茶一饮而尽。
人群之中,妇人们将准备好的干粮,还有几双厚实的棉鞋,拼命地往马车上送。
“殿下路上吃……”
“山里夜凉,我们自己纳的鞋,厚实……”
孩子们也挤到前面,仰着脏兮兮的小脸,眼里满是不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洗白从娃娃抓起?反派还是杀疯了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洗白从娃娃抓起?反派还是杀疯了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