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方面的压力,主要就落在了我们一科和二科身上。”
“打个比方,”韩大勇喝了口水道:
“以前,咱们厂三千人,一个办事员,对接一家制衣厂、一家皮鞋厂,就能把全厂的劳保问题都给解决了。
现在呢?一万两千人!一个厂子的产能根本跟不上!
咱们的采购员就得跑三家、甚至四家厂子去协调!
这工作量,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而且,”跟他挨着的赵学文突然开口提醒道:
“这采购员可不是什么轻省的活。
虽说是计划经济,采购指标都是上级部门统筹、厂里下发的,但咱们才是真正负责沟通协调的中间环节。
这人选,要么得关系过硬,走哪儿都有人卖你几分面子;
要么就得长着一张巧嘴,能说会道,起码不得罪人;
还得经受得住常年在外出差的那份辛苦。
这人……不好招啊。”
方源点了点头,韩大勇和赵学文说的都是实情。
因此他也没有选择没有大包大揽,而是把问题又抛了回去:
“那以你们看,现在科里到底需要多少人手?
缺口要是少,咱们尽量内部推荐,看看能不能从厂里其他科室匀点人过来。
这样别的部门人手有了空缺,咱也可以推荐几个人顶上去。
要是缺口实在太大,那就只能打报告,等上级调拨了。”
一听“内部推荐”,韩大勇、赵学文、周万鹏三人的眼睛,都是微微一亮。
但随即,几人又对视了一眼,苦笑着摇了摇头。
“方科长,”赵学文推了推眼镜,坦诚道:
“这事儿……难办。
我们俩手头上,还真没有合适的人选。
不瞒您说,采购科的活儿不好干。
有那学历和人脉的,人家不差这个工作名额。
至于那些没门路、没学历的……说句不好听的,招进来也是给咱们添乱。”
“还是按规矩来吧,科长。”韩大勇也表了态。
方源了然。
说白了,采购科的活虽然看着是肥差,但有条件的人家早就另寻高就了,没条件的来了也干不了,这活有门槛。
“行,”方源心里有了数,“那咱们就盘盘家底。一科是生产原料采购科,按编制,满编应该是八到十二人,现在有几个?”
“6个,缺口最少两个,最好是能补四个,满编最好。”韩大勇道。
“二科,辅助物资采购科,满编八到十人,目前只有六个?”
“是,二科的采购频次高且品类杂,目前人员缺失严重。”赵学文扶了扶眼镜。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一科负责生产原料,缺谁都不能缺了一科的人手,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还从三科调人过去帮忙呢。
结果方源来了,倒反天罡,让一科的人去给二科、三科帮忙,这不是常规路子。
只不过粮食采购关系到全科乃至全厂上下的肚皮问题,知道事情严重性的韩大勇才没抱怨而已。
现在足够整个机关大楼消耗一年的粮食进库了,原先去三科帮忙的人,自然要回到原本的工作岗位上。
毕竟谁也没长天眼,能知道这饥荒一闹就是三年不是?
方源对此也没什么办法,提前一步是天才,提前十步是疯子,只能点点头,表示就这么安排。
“三科,”方源看向老周,“负责计划外物资采购。以前是厂里有名的养老科室,我记得编制是六个人,现在是满的吧?”
“是满的。”老周笑呵呵地开口了,“不过科长您也知道,我那儿……一半都是领导安排进来的家属,就跟罗大姐那样。平时在科里干点打水扫地、收发文件的杂活儿还行。您要是让她们跟爷们儿一样,下乡去收猪收粮……那不是扯呢嘛。”
方源心里盘算了一下,一科缺6个,二科缺4个,三科……最好也得添人。
“行,”他一锤定音,“那就按十二个人往上报!就说厂子扩招,任务重,人手严重不足!”
他看着眼前三人,伸出两根手指。
“科里,留两个活口名额。这两个人,编制挂在三科,具体人选,你们三位回去商量着来,我只有一个要求——要机灵、能吃苦、信得过!”
其实不是不能一下子给三个,但一次性喂太饱,下边人以后没积极性了怎么办?
“剩下的十个名额,打报告上去,看厂里怎么分配吧。”
中午,方源没去小食堂,而是拉着李长武,就近去了三食堂排队打饭。
对这个年代的大多数人来说,中午能在厂里食堂吃上一顿有肉有菜、油水足的饭,已经是一件天大的幸福事。
可到了方源这里,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他端着那个不锈钢饭盘,看着里面那份土豆烧肉——土豆比肉多,肉还都是些碎末,汤汤水水,油倒是不少。
本来,经过十几年(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校食堂生涯,他早该习惯了。
可偏偏……之前一个多月在香江,那过的是什么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不是,他们怎么敢的啊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四合院:不是,他们怎么敢的啊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