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源山古窑的丹房内,十座德化白瓷窑正泛着温润的莹光,窑火燃烧的噼啪声与泉州湾的潮汐声形成奇妙共鸣 —— 这是太素门收徒试炼第二轮 “听窑声” 的考场,也是闽南 “以窑传艺” 传统的延续。昨日通过 “看香头” 试炼的十二位弟子,此刻正站在丹房中央,每人面前摆着一块刻有 “窑鼎纹” 的瓷片,瓷片与窑火灵脉相连,能将窑内声纹转化为可见的灵脉波纹,却需凭耳力辨明深层的火候玄机。
秋生身着掌门青袍,站在丹房主位,手中握着一本泛黄的《太素窑法录》,书页上记载着初代掌门 “以窑温定药性” 的古法 —— 太素门医道素来与瓷窑匠艺共生,丹药的炼制火候、灵脉的温养强度,皆可通过窑声判断,这也是 “听窑声” 试炼的核心要义。“今日试炼,需在一炷香内,从窑声中辨出三事:窑内丹药的炼制阶段、灵脉是否稳定、以及窑温是否需调整。” 秋生的声音透过灵脉传遍丹房,“记住,窑声如脉,丹药如人,辨窑火即辨医理,失之毫厘,便可能毁了一炉药、伤了一条脉。”
母亲与红毛靓分立丹房两侧:母亲掌心陶灵火凝成细针,不时轻触窑壁,调整着灵脉波动 —— 她曾为 “镇窑灵”,对窑火的感知远超常人,昨夜更是用陶灵之力加固了窑体,防止药王宗再次暗中捣鬼;红毛靓则手持青铜海螺,海螺口对准窑群,螺声与窑火声产生共振,既能放大声纹,又能过滤外界干扰,这是她结合南洋 “以音辨器” 之法改良的 “灵音护窑术”。
首位踏入试炼区的,是来自德化瓷村的少年陈阿瓷。他自幼跟着祖父烧窑,耳濡目染间练就了 “听声辨温” 的本事,此刻走到最东侧的 1 号窑前,闭上眼睛,将耳朵贴在窑壁上 —— 这是闽南窑工的传统听窑姿势,指尖还下意识地跟着窑声轻点,似在模仿祖父当年调窑的动作。
“回掌门,此窑声‘密而不促’,是‘清源清心丹’的凝丹阶段;声纹无杂音,灵脉稳定;只是尾音略沉,似有潮气侵入,需将窑温上调半度,用干燥灵草引火。” 陈阿瓷睁开眼,指着面前瓷片上的灵脉波纹,“您看,这波纹尾端有细微的下沉,正是潮气干扰的迹象,与我家乡烧瓷时‘潮侵窑则瓷裂’的道理相通。”
秋生微微点头,示意母亲验证。母亲指尖陶灵火轻触窑门,窑内立即传出一阵更清亮的噼啪声,瓷片上的波纹也随之变得平稳 —— 果然是潮气所致。“不错,能将瓷窑匠艺与丹药炼制结合,可见你心思细腻。” 秋生将一枚刻有 “窑艺” 二字的木牌递给他,“太素门医道从不是孤立的,能懂匠艺,方能更好地懂医理。”
第二位试炼者是安溪茶山的少年林阿茶,他虽无烧窑经验,却自幼听着茶农 “以声辨茶温” 的法子长大。走到 2 号窑前,他没有急于贴耳听声,而是取出随身携带的竹笛,轻轻吹了一段泉州南音《梅花操》的片段 —— 笛声与窑声碰撞的瞬间,窑内突然传出一阵异响,瓷片上的波纹也变得紊乱。
“这窑声‘促而不匀’,丹药应是到了‘爆丹’边缘!” 林阿茶脸色一变,立即停止吹笛,“方才笛声与窑声共振,显露出窑内灵脉有断层,恐怕是窑底灵草燃烧不均,导致温忽高忽低。需立即打开窑门,用‘灵雾弹’的残渣铺在窑底,既能稳定灵脉,又能平衡温!”
红毛靓立即上前验证,打开窑门的瞬间,果然有一股灼热的灵气扑面而来,窑底的灵草已出现局部焦黑。她按林阿茶的建议,撒上灵雾弹残渣,窑火瞬间恢复平稳,窑声也变得均匀起来。“没想到你能用南音辨窑声,倒是个巧思。” 红毛靓笑着将 “药艺” 木牌递给他,“百草堂正需要你这样懂‘声律辨药’的弟子。”
试炼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多数弟子都能辨出基础的窑火阶段,却在 “灵脉稳定性” 上栽了跟头 —— 有人误将灵脉波动当作正常窑声,有人则因紧张听漏了关键的异响。直到蟳埔女少女海珠上前,才让秋生等人再次眼前一亮。
海珠走到 3 号窑前,没有贴耳,也没有用器物辅助,只是将腰间的海贝风铃放在窑壁旁。风铃与窑声共振的瞬间,每颗贝壳都发出不同的清脆声响,与她从小在海边 “听潮辨向” 的体验产生共鸣。“这窑声‘清而不冷’,是‘海灵护心丹’的温养阶段;声纹中带着海灵的蓝光波动,灵脉稳定;只是尾音有细微的‘沙沙’声,应是窑内混入了少量海沙,虽不影响丹药,却会降低灵效,需用陶灵火将海沙炼化。”
母亲上前检查,果然在窑底发现了几粒细小的海沙 —— 想来是昨日海灵卫运灵水时不慎带入。她指尖陶灵火轻扫,海沙瞬间化为灵雾,窑声也变得更加清亮。“好个‘以贝辨声’!” 母亲眼中满是赞许,“你这本事,与阿月婶当年‘以螺辨海脉’的法子如出一辙,海灵堂有你,定能更好地守护泉州湾灵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青源问仙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青源问仙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