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散尽时,月妍已经挎着竹篮站在院门口了。山谷里的秋总是来得早,风里裹着稻穗的甜香,掠过青砖瓦房的飞檐,把挂在窗棂上的红辣椒吹得轻轻晃荡,像一串小小的红灯笼。
她仰头望了望东边的山,云层正慢慢散开,露出一小片透亮的蓝。
几年前刚进这山谷时,眼前还是齐腰深的野草,如今脚下的田埂被踩得结结实实,新收的谷子在晒谷场上堆成小山,连田边的狗尾巴草都长得格外精神。
“月妍,等急了吧?”身后传来温书瑶的声音,带着点笑意。
月妍回头,见温书瑶挎着个更大的竹篮,青布裙角别着块靛蓝的帕子,发间插着支银簪——那是去年她和永安成亲时,母亲亲手送的聘礼。
“大嫂,我刚看了温爷爷种的那几株黄芩,叶子还带着露水呢,今天采正好。”
月妍说着,伸手帮温书瑶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鬓发。
这两年山谷里的变化,像田埂上的庄稼似的,一日日冒着头往上长。
永安哥的聪明劲儿,他领着村里人疏通溪流,把荒坡改成梯田,还琢磨出用竹篾编防虫网,连温如玉老先生都常说“永安这孩子,脑子比山里的清泉还透亮”。
后来李伯母看两人对眼,便主动去温家说媒,去年秋收后的那场婚礼,整个山谷都飘着桂花酒的香。
“对了,昨天长顺哥还跟我说,后山的松果熟了,等咱们采完药材,正好去拾些回来,给桃丫姐做松仁糕。”
温书瑶边走边说,眼底带着笑。月妍也跟着笑起来,桃丫姐和舅舅家的长顺哥,是去年冬天定的亲。
那会儿下了场大雪,长顺哥怕桃丫姐冻着,每天天不亮就去她家门口扫雪,还把烤得暖乎乎的红薯揣在怀里送过去。
有次月妍撞见,长顺哥正把自己的棉鞋换给桃丫姐,自己光着脚踩在雪地里,耳朵冻得通红,却还傻笑着说“我火力壮,不冷”。
两人说着话,已经走到了山脚下。晨雾渐渐散去,林间的鸟儿开始啼叫,偶尔有松鼠从松枝上窜过,丢下几颗松果。
月妍弯腰拨开草丛,指着一株带着淡紫色花苞的植物说:“大嫂你看,这是紫花地丁,温爷爷说能清热解毒,前年秀兰嫂子生小侄子时,温爷爷就用这个配过药。”
提到秀兰嫂子,温书瑶的脚步顿了顿,笑着点头:“可不是嘛,那小子现在都两岁了,昨天还追着我家的鸡跑,差点把鸡窝给掀了。”
永平哥和秀兰嫂子的儿子叫“团团”,取的是“团团圆圆”的意思。小家伙生得虎头虎脑,最喜欢拽着月妍的辫子喊“姑姑”,还总把自己藏的糖块偷偷塞给她。
前几天月妍教他认草药,他拿着一株狗尾巴草,非要说是“温爷爷种的人参”,逗得一院子人都笑。
“对了,杏丫姐昨天还跟我说,她女儿夜里不闹了,能睡整觉了。”
上个月杏丫姐生了个女儿,取名“念秋”,因为生她那天,山谷里的桂花正好开了。月妍去看时,念秋裹在碎花布里,小脸红扑扑的,眼睛闭着,睫毛像两把小扇子,杏丫姐抱着她,眼神软得能滴出水来。
两人在山里采了近两个时辰,竹篮都快满了。太阳升到半空时,温书瑶看了看天色,说:“该回去了,爷爷还等着咱们把药材送回去炮制呢。”
月妍点头,刚要起身,忽然听见远处传来一阵笑声。两人循着声音望去,只见田埂上,永平哥正扛着锄头往回走,秀兰嫂子抱着团团,跟在他身边,安安手里拿着个拨浪鼓,摇得咚咚响。
“你看他们,多好。”温书瑶轻声说。月妍也跟着点头,心里暖融融的。
山谷里的日子,就像温爷爷煮的小米粥,不浓烈,却透着股踏实的甜。
家家户户都自给自足,地里的粮食吃不完,就晒成干粮存着;山里的野核桃、山楂摘回来,或煮成蜜饯,或酿成果酒;
温爷爷更是把山里挖来的药材当宝贝,在院角支起药炉,炮制好的当归、党参用牛皮纸包着,整整齐齐码在木柜里。
回到村里时,晒谷场上已经热闹起来。几个妇人坐在树荫下缝补衣裳,孩子们在场上追逐打闹,还有人在搭木架,准备晚上中秋团圆饭用。
温书瑶把药材送到温爷爷的院子里,月妍则去了舅舅家。
舅舅正在劈柴,见她回来,笑着说:“妍丫头,快去看看你桃丫姐,她刚蒸了枣糕,说要给你留一块。”
月妍应着,走进里屋。桃丫姐正坐在炕边纳鞋底,见她进来,连忙拿起一块还冒着热气的枣糕递给她:
“快尝尝,我放了不少红枣,甜得很。”
月妍咬了一口,枣香混着面香在嘴里散开,暖到了心里。
“长顺哥呢?”月妍问。
“他去后山拾松果了,说要给你做松仁糕。”桃丫姐说着,脸颊微微泛红,眼底满是笑意。
傍晚时分,月亮渐渐升了起来。村里的人都聚到了晒谷场上,各家都端来了拿手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古代的捡山货日常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穿越古代的捡山货日常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