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家庙内,立有一块《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同样记载关羽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 年)六月二十四日”,这块碑立于清康熙十六年(1680 年),很可能与宋牧笔记中提及的墓碑有关。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人真正见过这块神秘的墓碑,它的真伪甚至是否存在,都没有定论。
除了这块充满争议的墓碑,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关羽出身的记载。明崇祯二年(1629 年)在石磐沟关羽坟茔所立的《祀田碑记》,以及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编修的《关帝志》,均把关羽的出身日期定为桓帝延熹三年(160 年)六月二十二日。而元代巴郡隐士胡琦在《关王事迹》中,又将关羽的生年定为延熹二年(159 年),比刘备大两岁。
这些林林总总的记载,对于关羽的生年及家世各执一词,相互矛盾,让关羽的出身愈发扑朔迷离。
综合来看,这些关于关羽出身考证的内容,有着两个显着特征:
其一,资料多源自民间传说,缺乏真正的身世文物作为印证;
其二,尽管有大量学者参与其中,但这些论述基本集中在关公文化兴盛后的元明清三代,与关羽生活的年代相隔甚远。
抛开这些千年后的种种说法,关羽早年经历中,唯有“因故背井离乡,亡命江湖”这一点是可信的。
这一事实,从侧面透露出一个极为关键的信息:在门阀政治兴盛的东汉时期,关羽的出身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而这一底色,也对他一生的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降汉不降曹”之悖论
关羽从老家河东流亡到涿郡后,遇到了正在招兵买马的刘备,加入了这个新生团体,这成为他一生最大的转折点。与他一同加入的还有张飞,三人形成了最早的涿郡小集团。
《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刘备与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但同时也提到关羽“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前者展现出刘关张之间情深意厚、宛如兄弟的亲密关系;后者则强调了他们之间的君臣礼仪。而这兄弟情义,正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对于关羽而言,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出身,既非豪门望族,甚至连普通士族都算不上。在遇见刘备之前,他只是一名浪迹江湖的游侠,甚至可以说是逃犯。
加入涿郡集团,给了他改变命运的机会,关羽对刘备,也的确怀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这便是他日后对刘备表现出常人所不能及之义的基础。
(一)演义中的兄弟情义与历史的真实
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关羽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先是斩杀黄巾大将领程远志,成为他沙场上的第一个刀下鬼;随后又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留下了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着名典故。
然而,这些大英雄的故事,大多是小说家的艺术创作,史书上并无相关记载。实际上,华雄是被孙坚所杀。
不过,关羽跟随刘备参与破黄巾、讨董卓诸役,却是不争的史实。
讨董联军失利后,刘备投奔公孙瓒麾下,很快因功被任命为平原相,关羽、张飞也一同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开始统领部属军队。直到此时,涿郡小集团才真正拥有了一支名正言顺的武装力量,但集团的核心,依然是草创时期的刘关张三人。
此后,徐州风云变幻、下邳争夺激烈、广陵讨袁、曹吕战争等诸多战役,关羽始终跟随刘备,无战不与。在正史中,关羽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忠诚,是忠于主公刘备,而非后世演义中所升华的对汉室的忠。
在演义里的许田射猎一节中,关羽见曹操欺凌汉献帝,怒从心起,欲杀曹操,被刘备劝阻。而在正史中,确有曹操与刘、关、张三人打猎的记载,众人散去后,关羽劝刘备乘机杀掉曹操,刘备没有同意。
后来刘备在荆州惨败,被曹操追赶逃至夏口,狼狈不堪之时,关羽还因此事抱怨刘备,说当初若杀曹操,定不会有今日之困境。
(二)关羽劝杀曹操的缘由
关于关羽劝刘备杀曹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是出于私怨。在曹操与吕布决战时,关羽向曹操提出请求,希望能迎娶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前妻杜氏。曹操起初答应了,可城破后,曹操派人打探,发现杜氏果然美貌,便“乃自纳之”。
关羽听闻此事,又羞又愤,对曹操怨恨不已。不过,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关羽劝刘备杀曹操是因为这一段旧怨。
其二,更具可能性的是,刘关张关系原本就较为亲密,关羽对刘备不甘久居曹操之下的心思甚为了解,同时也清楚日后若叛曹,曹操必然是个难以应付的强敌,故而献计请主公早除后患。只是行事谨慎的刘备,并未采纳这一冒险之策。
建安五年(200 年),刘备以讨伐袁术为借口率部脱离曹操控制,并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公开反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