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赵云怎么突然成了蜀军的主力军似的?
战争的迷雾很快就被吹散了。
就在曹真率领关中魏军主力赶到斜谷道口,满心期待着赵云、邓芝的军队出现时,陇西方向却接连传来报告,说发现了诸葛亮的主力部队。
与此同时,陇西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发生了叛乱,响应蜀军。
曹魏方面这才意识到,自己最初的判断似乎出了问题。
“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
关于北伐的战略目标,蜀军内部也进行过一场大讨论。
大将魏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由他率领“精兵五千,负粮五千”,从子午谷出兵,十日内直抵长安城下,打夏侯楙一个措手不及。
他认为夏侯楙“怯而无谋”,面对突袭肯定会惊慌失措,弃城而逃。要是洛阳的曹魏中央军团来增援,至少也得二十多天。
这段时间足够他收集粮草,修缮长安城防,而诸葛亮率领的大军从斜谷道进军,也能及时抵达长安城下。
《三国志》里还有另一个版本的计划,大致是出子午谷口后,不直接打长安,而是佯攻或绕开长安,先夺取潼关,切断曹魏对关中的援军,然后等诸葛亮大军包抄西进。
这个方案立刻就被诸葛亮否决了,史书记载:“亮以为此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而必克而无虞,故不用(魏)延计。”
诸葛亮否定魏延这一后世称为“子午谷奇谋”的计策,是否明智呢?
从战术角度看,魏延计划“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却完全没考虑到这十天里魏军部署可能发生的变化。
而开战之后蜀军的实际情况是,曹真亲率主力封锁了斜谷道口,断绝了蜀军主力的前进道路。
至于被魏延认定为“怯而无谋”的驸马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他之前从未与蜀军交过手,到底有多少能耐还没经过验证。
要知道,夷陵之战前,陆逊在外人眼中,也只是靠着孙策女婿的身份才身居高位,可他在夷陵之战中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所以,诸葛亮自然不会仅凭传闻就低估对手。
就算魏延真的封锁了斜谷道口,夏侯楙又缺乏勇气及时求援,可只要这两个条件有一个不满足,即便魏延能在长安城外解决粮食问题,也难逃全军覆没的命运。
更何况当时曹魏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魏明帝曹叡在派遣曹真、张合等人抵御蜀军的同时,自己也御驾亲征,坐镇长安。魏延将要面对的,不再是他眼中的“草包”夏侯楙,而是曹魏关陇战区的总司令曹真。
退一万步说,就算魏延的军事冒险侥幸成功,顺利拿下长安城和关中地区,也不过是重蹈当年马超渭水败于曹操的覆辙。
为了保卫洛阳,魏军必定会倾尽全力反攻关中。以魏国的国力,动员一二十万兵力毫无压力。而蜀军总共也就十余万人,即便全部投入关中战场,兵力也只和当年的马超相当。可当年马超身后还有稳固的陇西作为支撑,如今陇西诸郡却在曹魏的统治之下。
蜀军要是在关中与魏军决战,就得同时面对正面潼关、洛阳方向,背后陇西方向,以及左侧背河东、平阳方向的敌人……
这样的仗,就算是神仙来打,也难以取胜。
不过,后世还是有人不信这个邪,用实际行动验证了“子午谷奇谋”到底行不行得通。
曹魏太和四年(230年),曹魏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司马懿沿汉水而上,张合、郭淮从褒斜、祁山进军,曹真则率领主力部队走子午谷。可当时恰逢雨季,栈道被雨水冲刷得残破不堪,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最后只能狼狈退兵。
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北伐前秦,命令梁州刺史司马勋从子午谷出兵,结果被前秦将领苻雄击败。
明崇祯九年(1636年),“闯王”高迎祥率领五万大军从子午谷进军长安,途中遭遇暴雨,全军疲惫不堪,人困马乏。等出了谷口,又陷入名将孙传庭设下的伏击圈,起义军大败,高迎祥被俘,被押解到北京后,被崇祯皇帝处死。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何应钦组织所谓的“讨逆军”,调集重兵围攻西安。驻汉中的51师师长王耀武认为,现代化军队的行军和后勤能力,早已不是蜀汉军队能比的,于是决定让部队轻装从子午谷出发,进军西安。
结果部队进入谷中后,才发现路途艰险,补给困难,最终只能退兵。事后,王耀武不禁感慨:“方知诸葛亮到底高明。”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