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之名!
曹操最令人诟病的是什么?
残暴不仁,军纪涣散,徐州屠城。
可如今曹操开始经营声望,这意味着刘备的优势正在丧失!
不知是谁在规劝曹孟德。
刘备暗自惊疑,脑海中闪过一个名字。
李牧,会是他吗?
提及李牧,刘备心中不由忌惮。
两次了!
两次徐州兵败,都与李牧有关。
可刘备连李牧的面都未曾见过,只闻其名。
不多时。
传令骑兵返回,在郝昭耳畔低语。
郝昭策马至刘备面前,拱手道:刘宗正请随我入城。
许都城内允许骑马但禁止驰骋,请约束部众。若触犯律令,即便宗正大人也难逃责罚。
刘备还礼:小将军,可否请教一事?
郝昭点头:但说无妨,不过只能回答寻常问题。
刘备言辞温和如春风拂面:“倒也不是什么隐秘之事,只是沿途所见关卡守将皆恪尽职守。并非我刘备妄加揣测,只是略感蹊跷——”
郝昭眼中闪过敬重之色:“刘宗正无需顾虑,这些守将多为黄巾旧部,贼性难改,确有贪敛之举。常对过往商旅横征暴敛。”
“然自年初以来,陛下钦点司空之子曹昂为巡察都尉,专司整肃这群败坏法纪之徒。”
“巡察都尉麾下设有背嵬军,其军训为饿死不劫掠,冻死不拆屋。”
“诸位沿途竟未遇见?”
刘备闻言色变。
饿死不劫掠,冻死不拆屋?
此等军纪竟出自曹孟德麾下?
莫非曹操真要革除军队劫掠的积弊?
刘备顿时心绪翻涌。
身侧的关羽骤然睁大丹凤眼,难以置信地望向郝昭。
关羽出身贫寒,素来体恤士卒,善待百姓。
即便如此,饿死不劫掠,冻死不拆屋的军纪,关羽亦自忖难以践行。
非不愿为,实不能为。
此等治军之道,既需雄厚粮饷支撑,更需经年累月的信念灌输。
这当真是曹操的兵马?
莫非曹操之子在仁德方面,已能与大哥比肩?
关羽心潮起伏。
郝昭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暗自记下。
每逢有人问及此事,郝昭必会宣扬背嵬军威名。
正如刘备所料,曹操屠徐恶名远扬。
欲正其名,非猛药不可。
而这剂猛药,正是曹昂统领的背嵬军!
当初李牧创立背嵬军,既为防范宛城之变保全曹昂,更为广传这支铁军的威名。
青州兵痞性难改,非寻常军纪可束。
曹操征徐州时,李牧未谏约束军纪,正因深知青州兵积习难返。
岂能指望黄巾余孽一朝洗心革面?
还要这群改过自新的贼寇变得骁勇善战?
无异于令犬改食秽之性!
李牧从不做徒劳无功之事。
破城劫掠,亦非曹操独创。
故李牧授曹昂练背嵬军之法,此军当为曹营标杆。
更为日后曹营全军之楷模。
每个背嵬都铭记的口号,将随着背嵬军在兖州、豫州、江淮和关中的巡查而深入人心。
这是一场变革!
但李牧并不着急。
曹昂有的是时间。
以曹昂司空之子的身份,在巡查时惩处违法乱纪的武将,谁敢有异议?
甚至无需曹昂亲自动手,军中多的是渴望晋升补位之人!
这许都,比预想的更为复杂啊!
刘备凝望许都城,深深叹息。
既已来到许都,便不能退缩!
【三更】
子龙,刘备到许都了!
许都北郊。
正在擦拭龙胆枪的赵云闻言一震。
玄德公怎会来许都?他不是在青州吗?
夏侯兰摇头:详情不知,但今日巡视时听说,刘备就任宗正,还护送公孙瓒的遗孀来许都。
赵云惊诧:遗孀?公孙将军已逝?
虽不认同公孙瓒与袁绍相争,但毕竟曾在其麾下效力,昔日白马将军亦是右北平守土卫疆的豪杰。
见夏侯兰点头,赵云既惊讶又遗憾。
若公孙瓒坚守守土卫疆之责,不参与诸侯争斗,不妄杀刘虞,必能流芳百世。
夏侯兰问:子龙要去拜访刘备吗?
赵云摇头:子文,实不相瞒,我心中颇为矛盾。
当日受李牧指点,赵云与夏侯兰参加了司徒府考核。
为免引人注目,二人有意收敛实力,最终被分配到许都北都尉麾下,负责北城治安。
这个职位令二人满意。
若觉曹操非明主,可随时离去,不受军规约束。
同时能近距离体察许都百姓对曹操的态度。
原计划只待一两月,如今已近半年!
尤其是工部设立与巡察都尉曹昂的背嵬军扬名,让赵云对曹操改观甚多。
赵云常将曹操与刘备相较,发现二人诸多相似之处!
同样志向远大、意志坚定。
同样勇毅果敢、百折不挠。
同样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因此,赵云陷入了选择的困境。
若追随刘备,以赵云与刘备的旧谊,必能身居要职。然而刘备此时根基尚弱。
若投效曹操,赵云需凭战功晋升。曹操根基稳固,以赵云之能,建功立业并非难事。
喜欢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