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零年代的汉东大学,仿佛一个微缩的时代舞台。梧桐大道上,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片洒下斑驳的光影,莘莘学子怀抱理想,步履匆匆。对于灵魂穿越而来已三年的李为民而言,这里既是他适应新世界的港湾,也是他布局未来的起点。
他隐藏着惊世骇俗的身份——京城李家的嫡孙。在汉东大学,这只是一个讳莫如深的传闻。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举手投足间那份与生俱来的从容与贵气,猜测他来自某个显赫家族,但具体底蕴如何,无人能窥其全貌。他刻意低调,将这份背景化为若有若无的气场,反而更引人探究。
命运的丝线将他与政法系的祁同伟缠绕在了同一间宿舍。此时的祁同伟,尚未被后来的权欲与愤懑侵蚀,他挺拔俊朗,才华出众,是政法系公认的翘楚,也是从山沟里挣扎出来的凤凰男。只是,那过于敏感的自尊和偶尔因出身流露出的倔强,在李为民眼中无所遁形。
“同伟,这份经济数据分析报告你看看,或许对你的‘农村法治现状研究’有点启发。”李为民将几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推过去。
“学长,这……”祁同伟有些迟疑,他知道李为民的东西总是切中要害,价值不菲。
“拿着,互相学习。政法不懂经济,如同飞鸟折翼。”李为民语气随意,却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
类似的情景不胜枚举:多出来的食堂饭票,“恰好”闲置的参考书籍,关键时刻几句拨云见日的点拨……李为民用他细腻的方式,维护着祁同伟脆弱的自尊,也悄然拓宽着他的视野。祁同伟心中感激,也愈发敬畏这位深不可测的学长。他知道李为民背景通天,却聪明地从不追问底线在哪里。这份默契的尊重,筑起了两人牢固的友谊。
相比之下,李为民与另一位校园“风云人物”——侯亮平的关系,就显得微妙而紧张。侯亮平同样才华横溢,相貌英俊,但与祁同伟的坚韧内敛不同,他更显得外放甚至有些张扬。尤其让李为民不喜的是,侯亮平对来自京城、家世优越的钟小艾近乎亦步亦趋的态度。
一次在法学社的讨论会上,议题是关于“公平与效率”。祁同伟结合自身见闻,阐述基层法治资源匮乏的问题,言辞恳切。侯亮平却立即引经据典,高屋建瓴地批判其中“可能存在的狭隘经验主义”,言语间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自上而下的审视味道,目光还时不时瞟向坐在前排的钟小艾,仿佛在寻求认同。
钟小艾则微微颔首,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仿佛早已洞悉一切的笑容。她那副天生的优越感,让李为民暗自皱眉。
讨论结束后,李为民走到祁同伟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旁边的侯亮平听到:“同伟,讲得很好。理论源于实践,真正的智慧往往在泥土里,而不是在象牙塔的云端。”他目光平静地扫过侯亮平,“纸上谈兵,终究隔靴搔痒。”
侯亮平脸色微变,想要反驳,却被钟小艾一个眼神制止。她打量了一下气度沉稳、明显与她属于同一种“圈子”,却姿态迥异的李为民,眼神中闪过一丝探究,最终只是淡淡地说:“亮平,我们走吧。”
与侯亮平的不对付相反,李为民与陈海的关系却相当融洽。陈海性子憨直、重情义,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李为民欣赏他的赤诚,两人偶尔在球场相遇,或是在食堂同桌吃饭,总能聊上几句。陈海对这位背景神秘却平易近人的学长也颇有好感。因为李为民和祁同伟是室友,连带陈海与祁同伟的关系也更近一层。不过,在李为民有意无意的影响下,祁同伟与陈海的姐姐陈阳,虽然相识,也彼此欣赏,却并未如原定命运那般发展出恋情,更像是彼此尊重、谈得来的好朋友。李为民深知那场地位悬殊的恋情可能带来的苦涩,他更希望祁同伟能先立稳脚跟,不被过早的情感羁绊所困,祁同伟也隐约接受了学长的这份关怀。
夜深人静,宿舍里只剩下李为民和还在挑灯夜读的祁同伟。橘黄色的台灯映照着祁同伟专注的侧脸。
“同伟,快毕业了,有什么初步想法吗?”李为民递过一杯热水,状似随意地问道。
祁同伟放下手中的《刑事诉讼法学》,揉了揉眉心,露出一丝迷茫:“留省城的名额有限,回老家……又不甘心。学长,你呢?你肯定有更好的去处吧?”他想象着李为民会进入某个核心部委,或者执掌大型金融机构的光明前景。
李为民摇了摇头,目光穿越窗户,投向无边的夜色,语气斩钉截铁:“我申请了去一个贫困乡镇,从最基层干起。”
“什么?去乡镇?”祁同伟霍然抬头,满脸的不可置信。这完全超出了他对李为民这种背景的人的人生规划想象。“学长,你为什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为民收回目光,眼神清澈而坚定,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辉,“同伟,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如果不能用于改变最需要改变的地方,那和镜花水月有何区别?金融是活水,应该流向最干涸的土地。我想去看看,我能为那里做点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名义,风起汉东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穿越名义,风起汉东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