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关于北溟幽穴的具体位置,所有记载都语焉不详,只模糊地指向葬雪原深处某个被永恒冰雪覆盖的峡谷。有传说称,那里是世界的尽头,是连接冥府的入口,任何靠近的生灵都会被冻结灵魂。也有野史笔记提到,曾有不畏死的探险者深入葬雪原,在濒死之际看到过峡谷中透出的幽蓝光芒,如同鬼火,吸引人前往,却无人能生还描述其内部景象。
越是了解,苏璎珞越感到北溟幽穴的神秘与可怕。但那腕间银镯的感应,却随着她身体的缓慢恢复和心神的集中,变得愈发清晰起来。那是一种混合着呼唤、警示以及某种血脉相连的悸动,让她无法忽视。
就在苏璎珞潜心恢复和研读资料的同时,皇城内的暗涌并未停歇。这一日,皇甫宸在朝堂上遭遇了一次颇为凶险的发难。
起因是兵部一份关于北境军饷和冬衣拨付的奏章。二皇子一系的官员,以国库空虚、需优先保障京畿为由,提出大幅削减北境军需,并要求镇北王萧擎天详细禀报历年军费开支,接受朝廷巡查。
这看似是正常的财政争议,实则包藏祸心。北境苦寒,冬季漫长,若军饷冬衣不足,极易引发军队骚动,甚至酿成兵变。此举既能打击与二皇子不甚和睦的镇北王,又能给负责协调此事的太子皇甫宸制造难题——若支持削减,得罪镇北王,可能逼反边疆;若反对削减,则会被扣上“耗费国帑”、“结边将以自重”的帽子。
朝堂之上,双方唇枪舌剑,争论激烈。二皇子皇甫骁亲自下场,言辞恳切,大谈体恤民力、巩固中央的重要性,句句站在道德制高点。支持太子的官员则据理力争,强调北境安危关乎国本,不可轻忽。
关键时刻,一直沉默的皇帝忽然开口,将问题抛给了皇甫宸:“太子,你近日主持清查妖邪,于京城安危有功。对此事,你有何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皇甫宸身上。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试探。皇甫宸心知肚明,父皇此举,既是在考验他的平衡能力,也可能是在试探他与镇北王是否有私下联系。
他出列,神色从容,朗声道:“回父皇,儿臣以为,二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北境安危,确系国本,不可不虑;国库空虚,亦是实情,需精打细算。”
他先各打五十大板,随即话锋一转:“然,儿臣近日查阅北境军报,发现北狄部落今冬异常活跃,屡有南下劫掠试探之举。值此敏感时节,若骤然削减军需,恐寒了边关将士之心,予外敌可乘之机。此非巩固中央,实乃自毁长城。”
他顿了顿,看向皇甫骁,语气平和却暗藏锋芒:“二弟心系黎民,缩减开支亦是良苦用心。不过,儿臣倒有一策,或可两全。近年来,各地皇庄、官营织造,多有产出盈余,库中积压旧物亦不在少数。何不以此部分盈余及积压物资,优先充作北境军需?既可解边关燃眉之急,又不至过度耗费现有国帑。同时,可派御史台干员,随物资一同前往北境,一则宣示朝廷恩典,安抚军心;二则亦可实地勘察军务,了解边关实情,为日后统筹规划提供依据。如此,既彰显朝廷对边关的重视,又体现了对财政的谨慎,不知父皇与诸位大人以为如何?”
这一番话,有理有据,既驳斥了盲目削减军需的危险,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还将“巡查”变成了“宣恩”和“勘察”,弱化了针对镇北王的意味,显得公允而又顾全大局。殿内顿时安静下来,不少中立官员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龙椅上的皇帝,深邃的目光在皇甫宸脸上停留片刻,看不出喜怒,最终缓缓道:“太子所奏,思虑周全,准其所请。此事,便由太子统筹办理。”
“儿臣领旨。”皇甫宸躬身,心中却无多少喜悦。他知道,这不过是暂时渡过一关,二皇子及其党羽绝不会善罢甘休。而北境之行,因着这次军需调动和御史巡查,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不易引人怀疑的切入点。退朝后,他立刻召见墨影,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一方面,安排可靠之人负责物资调配和御史人选,确保此事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则开始秘密遴选此次北行所需的精锐人手,并规划路线与预案。
皇城的风云变幻,似乎正悄然推动着命运的齿轮,向着那冰雪覆盖的北境缓缓转动。而苏璎珞在东宫的深院中,感受着体内一丝丝汇聚的力量,和腕间愈发清晰的指引,她知道,离开这座黄金牢笼,直面真正风暴的时刻,即将来临。
喜欢太子妃的嫁妆是半座孤坟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太子妃的嫁妆是半座孤坟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