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紫禁城。
这座由朱元璋下旨,仿照记忆,新建的皇城,展现出强势的森严与厚重。
高大的宫墙,笔直的御道,巡弋的甲士眼神锐利,无处不在的飞鱼服身影若隐若现,共同构筑起一种令人窒息的威严与秩序。
奉天殿内,朱元璋高踞龙椅,一身明黄常服,却难掩其身上那股从底层尸山血海中杀出的凛冽煞气。
他面前御案的一角,摆放着一方温润如玉、九龙盘绕的宝印。
印纽雕琢九山五岳、江河万里,印底隐约有“镇”字道文流转,正是他于轩辕秘境中所得,蕴含镇守、梳理地脉气运之能的至宝——山河印。
印玺之上,缕缕玄黄之气垂落,与下方巨大沙盘中,那代表大明疆域,尤其是新得的原大宋部分的光晕紧密相连,使其光芒稳定,脉络清晰。
凭借此印,朱元璋以惊人的速度,将新吞并的领土强行“钉”在了大明的版图之上,镇压了所有潜在的动荡与不服,完成了初步的整合。
“军师,”朱元璋目光从沙盘上移开,落在下首的刘伯温身上,“东南沿海那边,近来可有动静?”
刘伯温手持玉笏,周身气息与整个大殿、乃至濠梁的气运隐隐相合,正是“皆”字秘小成的体现。
他微微躬身:“回陛下,孙权据沿海六郡八十一州,凭借水势之利,又有周瑜、陆逊等辅佐,近年来缮甲厉兵,安抚士族,根基日渐稳固。其水师尤为精锐,乃我朝东进之心腹大患。”
朱元璋冷哼一声,手指敲击着御案,发出沉闷的声响,如同战鼓前奏: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当初与李唐瓜分赵宋,无形中让他孙吴在沿海坐大,已是失策。如今朕已整合内部,岂能再容他同江而治,与朕平分这东南膏腴之地?”
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此患,必除!”
“陛下圣明。”
李善长出列附和,“然沿海水网密布,城坚池深,更有周郎水师称雄,强攻恐非易事,损耗必大。”
“咱知道难打!”朱元璋一摆手,打断了他,
“但再难也得打!难道等他孙权羽翼丰满,顺江而上,来打咱的濠梁不成?”
他目光扫过殿内一众淮西勋贵,最终落在一位面容敦厚、目光沉静的老将身上:“汤和!”
“臣在!”汤和踏出班列,声音沉稳。
他乃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资历极老,虽不如徐达、常遇春那般锋芒毕露,但为人谨慎,善守能攻,尤其擅长处理复杂局面,是朱元璋极为信赖的心腹。
“命你为征东大将军,总揽对吴战事!”朱元璋沉声道,
“拨付你步卒十万,水师三万,战船五百艘,并调拨部分新铸之火炮、劲弩。徐达、常遇春需镇守北境,防备李唐与可能的西秦异动,此次东征,便以你为主帅!”
“臣,领旨!必竭尽全力,为陛下扫平孙吴!”汤和没有丝毫犹豫,抱拳领命,脸上满是坚毅。
“记住,”
朱元璋走下御阶,来到汤和面前,压低声音,带着一丝冰冷的警告,
“此战,不仅要胜,还要胜得利落!世家士族,能拉则拉,不能拉则…你明白咱的意思。周瑜、陆逊,若能擒杀最好,若不能,也绝不可让其成为日后之患!咱要的,是一个彻底臣服、再无隐患的东南!”
“臣,明白!”汤和心头一凛,深知此战不仅关乎疆土,更关乎陛下对东南的绝对掌控。
濠梁城外,长江之畔,新建的龙江宝船厂水域,桅杆如林,旌旗蔽日。
大小战船依次排列,其中不乏体型庞大、配备了新式火炮的楼船。
十万步骑已然集结完毕,盔明甲亮,肃杀之气冲霄而起。
点将台上,汤和一身戎装,接过朱元璋亲赐的虎符与尚方宝剑。
他没有激昂的演说,只是目光沉稳地扫过台下无数将士的面庞。
“将士们!”
汤和的声音通过真元放大,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东南孙氏,割据一方,不服王化!今,陛下圣谕,东征讨逆,廓清寰宇!此战,关乎我大明国运,关乎尔等身前身后之功名!”
他拔出佩剑,直指东方:“目标,建瓯!荡平孙吴,扬我大明军威!”
“万胜!万胜!万胜!”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震动了长江之水。
大军开拔,水陆并进,浩荡东去。
庞大的船队顺流而下,步骑沿江岸推进,烟尘滚滚,旋旗招展,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涌向那道分隔南北的天然屏障——长江。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四方。
东南沿海,建瓯。
吴王宫的气氛,相较于濠梁的肃杀,多了几分南方的婉约,却也暗流汹涌。
孙权碧眼紫髯,端坐主位,面色凝重。
下方,周瑜、陆逊、张昭、鲁肃等文武重臣齐聚。
“诸位,明军已动,汤和率十数万大军水陆并进,兵锋直指我建瓯。看来,朱元璋是铁了心要吞并我等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九州争天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九州争天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