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南郑。
相较于外界因宋室覆灭、版图重划而引发的巨大波澜,此地在刘邦与张良初步稳定巴蜀、韩信秘密练成新军后,反而进入了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
巴蜀之地元气未复,难以支撑大军长期征战,但北方的威胁与机遇却不容忽视。
尤其是活跃在西北方向的突厥部落,时常寇边劫掠,既是隐患,亦是磨砺新军、获取战马资源的绝佳目标。
这一日,汉王宫中,刘邦召见韩信。
经历了巴蜀之乱与秘境之行,刘邦眉宇间少了几分昔日的跳脱,多了几分沉凝,但眼神中的精明与果决丝毫未减。
“韩信啊,”
刘邦拍着韩信的肩头,语气热络,
“你小子捣鼓的那支新军,咱和萧何他们都看过了,确实像那么回事!光在窝里练不行,是骡子是马,得拉出去遛遛!北边那些突厥蛮子,最近又不老实,抢了咱好几个寨子。咱寻思着,就拿他们给你这新军开锋,顺便给咱弄点好马来!怎么样,有把握没?”
韩信一身简洁的戎装,身姿笔挺,闻言并未立刻回答,而是微微闭目。
其意识深处,那枚“兵”字符文缓缓流转,无数关于突厥部落习性、西北地形、气候、乃至敌我双方兵力、士气、装备的细微数据,如同溪流汇海,在他脑中自动推演、组合,瞬间便生成了数十种应对方案,并优选出其中最符合当前汉军实力与战略目标的一策。
他睁开眼,目光平静却锐利如刀:
“大王,突厥骑术精湛,来去如风,然其部落分散,互有龃龉,贪利而少谋。我军新成,正需此等对手磨砺。臣,愿往。不敢说尽歼其众,但必能予以重创,夺其马匹,扬我军威!”
“好!”
刘邦要的就是这个态度,“要多少人马?樊哙、夏侯婴他们你随便挑!”
韩信却摇头:“大王,兵贵精不贵多。臣只需麾下三万新军足矣。另,请大王下令,让北境各边寨佯装虚弱,许以少量财货,诱使突厥更大股部队深入。”
刘邦虽有些疑虑,但深知韩信之能,当即拍板:“成!就依你!北边的事,全权交给你处置!”
数日后,韩信率领三万新军,悄然北上,抵达与突厥部落接壤的边境。
他没有立刻出击,而是将军队化整为零,以“兵”字秘对战场信息的强大洞察力,如同撒网般,将无数精锐斥候洒了出去,将方圆数百里内突厥各部落的兵力部署、活动规律、水草分布、乃至部落首领之间的矛盾,都摸得一清二楚。
同时,他严令北境边寨,依计行事,故意示弱,并“不小心”让少量辎重被小股突厥游骑劫走,营造出汉军羸弱、有机可乘的假象。
“兵”字秘加持下的韩信,对战场节奏的掌控已臻化境。
他如同一个高明的棋手,耐心地布下陷阱,等待猎物入彀。
果然,突厥几个较大的部落,在接连尝到甜头后,贪欲大炽。
以为汉军主力被巴蜀拖累,北境空虚,遂联合起来,集结了一支近十万人的骑兵,由悍酋阿史那土门率领,浩浩荡荡地杀入汉境,意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抢掠。
边境,野狼原。
此地地势开阔,水草丰美,是突厥骑兵最喜欢的战场,也是韩信为他们精心挑选的……葬身之地。
韩信的三万新军,早已在此地以“兵”字秘优化后的“六花阵”为基础,布下了一座巨大的、可随敌情动态变化的军阵。
此阵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无数个小型的、攻防一体的“梅花阵”组成,各阵之间留有通道,看似松散,实则遥相呼应,暗藏无限杀机。
军阵最前方,是手持特制加长矛、身披轻甲的精锐枪兵,其后是弓弩手与刀盾兵交错,两翼则是由夏侯婴亲自统领的、全部由巴蜀矮马和此次作战目标——未来将要夺取的突厥战马混编的轻骑兵。
整个军阵寂静无声,唯有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一股无形的铁血煞气弥漫开来,连天上的飞鸟都远远避开。
阿史那土门率领十万突厥铁骑,如同狂风般卷至野狼原。
看到汉军竟敢在此列阵迎战,且人数远逊于己方,不由得哈哈大笑:
“儿郎们!看哪!汉人这是吓傻了,排着队来给我们送战功和财货了!随我冲垮他们,财富女人,任尔取用!”
呜——!
苍凉的牛角号声响起,十万突厥骑兵发出震天动地的呼啸,如同决堤的洪流,朝着汉军军阵发起了凶猛的冲锋!
万马奔腾,大地震颤,声势骇人至极!
然而,面对这排山倒海般的冲锋,汉军军阵依旧稳定,唯有各级军官根据韩信通过旗帜与鼓声传来的指令,默默调整着细微的站位与角度。
就在突厥前锋即将撞上枪阵的瞬间!
汉军阵中令旗一变!
最前方的枪兵猛然将长矛尾端顿入地面,矛尖斜指上方,形成一片死亡的金属森林!
同时,身后的弓弩手在同一瞬间,爆发出如同飞蝗般密集的箭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九州争天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九州争天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