浿水(鸭绿江)的江风裹挟着水汽,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夜色中,一群高句丽百姓背着行囊,猫着腰躲在芦苇丛里,目光紧紧盯着江对岸的辽国边境——那里灯火通明,隐约能看到“辽”字大旗在风中飘扬,对他们而言,那是摆脱苦难、寻找生机的唯一方向。
“快!动作轻点,别被军镇的士兵发现了!”领头的汉子压低声音,一边警惕地观察着不远处的高句丽军镇,一边招呼身后的百姓。他叫金顺,是平壤城外的农夫,家里的存盐早就吃完了,昨天又看到渊盖祚的私兵抢了邻居家的粮食,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家人和乡亲们逃往辽国。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是高句丽军镇的巡逻兵。金顺心中一紧,连忙让大家趴在芦苇丛里,屏住呼吸。巡逻兵的马蹄声越来越近,金顺甚至能听到士兵们的交谈声:“最近逃去辽国的人越来越多,将军说了,要是再拦不住,咱们都得掉脑袋!”
“拦得住吗?你没听说吗?辽国那边不仅分田分地,还送农具和盐,日子过得比咱们这儿好十倍!换作是我,我也想逃!”
巡逻兵的声音渐渐远去,金顺这才松了口气,连忙起身:“快!趁他们没回来,咱们赶紧过江!”
百姓们纷纷起身,互相搀扶着走进冰冷的江水中。江水没过膝盖,刺骨的寒意让孩子们忍不住哭出声,却被父母死死捂住嘴巴——他们知道,一旦被发现,等待他们的将是军镇士兵的刀枪。
半个时辰后,这群百姓终于踏上了辽国的土地。刚上岸,就看到几名辽国士兵迎了上来,金顺心中一紧,以为会被驱赶,没想到士兵们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递过来热乎乎的米粥:“别怕,我们是辽国的边防军,可汗有令,凡是来投奔的高句丽百姓,都能分到田地和农具,还能免费领三个月的粮食!”
接过米粥的那一刻,金顺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身边的孩子狼吞虎咽地喝着粥,又望了望江对岸黑暗中的高句丽军镇,心中满是庆幸——还好,他们逃出来了。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浿水两岸上演。自从高句丽内乱爆发,渊盖祚与乙德支律两家互相厮杀,百姓们的日子愈发艰难:盐铁断绝,粮食被士兵抢走,房屋在战火中烧毁,原本用来防止百姓逃跑的军镇,因为士兵被调去参与内斗,早已形同虚设。越来越多的高句丽百姓,像金顺一样,冒着生命危险逃往辽国。
其实早在几年前,辽国占领辽东时,就曾掀起过一阵“逃辽狂潮”。当时辽国将劫掠来的高句丽百姓安置在辽东,分给他们肥沃的田地,发放曲辕犁、钢制镰刀等农具,还供应充足的辽盐。那些百姓在辽国过上了安稳日子,消息传回高句丽,不少边民都想逃去辽国。高句丽朝廷见状,连忙在浿水沿岸修建了十几座军镇,派重兵驻守,才勉强阻止了百姓西逃。
可如今,高句丽国内乱成一团,军镇的士兵要么被调去打内战,要么自己也想逃去辽国,根本无心驻守。曾经严密的防线,如今成了摆设,百姓们成群结队地渡过浿水,涌入辽国境内。
在辽国的辽东治所,负责安置高句丽百姓的官员正忙着登记造册。他看着眼前长长的队伍,笑着对身边的下属说:“这才半个月,就来了三万多百姓!可汗的政策真是英明,只要咱们好好安置他们,这些百姓都会成为咱们辽国的人!”
下属点点头,指着不远处的农田:“你看,上个月来的那些百姓,已经开始用咱们的曲辕犁耕地了,他们都说,在辽国种一天地,比在高句丽种十天还踏实!”
不远处的农田里,几名高句丽百姓正忙着播种。他们手中的曲辕犁轻快地翻着土,脸上满是笑容。一个名叫朴妍的妇人,一边播种一边对身边的辽国农官说:“大人,谢谢您!在高句丽,我家男人被抓去当兵,粮食全被抢走了,我和孩子差点饿死。来到这儿,不仅有田种,还有盐吃,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农官笑着说:“这都是可汗的功劳!可汗说了,不管是辽人还是高句丽人,只要愿意好好过日子,都是辽国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些话,像暖流一样淌进高句丽百姓的心里。他们开始主动学习辽国的语言和习俗,有的甚至改了辽姓,把家安在了辽国——在他们心中,自己已经不是高句丽人,而是辽国人了。
辽国王城的议事殿内,耶律现看着辽东送来的安置报告,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马周站在一旁,兴奋地说:“可汗,截至目前,已经有十万多高句丽百姓逃来咱们辽国,咱们在辽东新开辟了五十万亩农田,这些百姓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为咱们提供粮食!”
“好!太好了!”耶律现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指向高句丽半岛,“民心向我,这比十万大军还管用!渊盖祚和乙德支律还在忙着内斗,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百姓早就不想跟着他们了。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咱们再出兵,不仅能拿下高句丽,还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