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王府的书房内,耶律现看着马周呈上来的农耕区治理奏折,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奏折上详细记录着粮田开垦亩数、赋税收缴情况、流民安置进度,每一项数据都在稳步增长,足以见得马周的治理能力有多出色。
“马周啊马周,你可真是我的及时雨。”耶律现放下奏折,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突然一拍大腿,“我怎么早没想到!后世那些贞观名臣,现在大多还没发迹,要是能把他们提前挖到辽国来,何愁治理不好疆域,何愁不能一统天下!”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像野草般疯长。他清楚记得,杜如晦、房玄龄此时还只是长安城里的小吏,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秦琼、程咬金、尉迟恭还在隋军中郁郁不得志,或是在乱世中漂泊;李靖虽有将才,却因出身问题不受隋朝重用;徐茂公(李绩)更是还在乡野间,默默积蓄力量。
“这些人都是百年难遇的人才,要是被李世民抢先一步,那就太可惜了!”耶律现当即决定,立刻派使臣前往中原,向这些未来的名臣递出橄榄枝。
三日后,十余名辽国使臣带着耶律现亲笔写的求贤信,分批离开辽东,前往中原各地。这些求贤信不同于寻常的招募文书,信中不仅详细提及收信人的过往经历、才能特长,还精准指出他们当前的困境,更承诺在辽国给予高官厚禄、施展才华的空间——文官可任州县要职,参与国策制定;武将可统领兵马,镇守一方,甚至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封地。
长安城内,吏部小吏房玄龄正对着一堆堆积如山的文书发愁。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却因隋朝官场腐败,只能在吏部做个不起眼的小吏,每日处理琐碎事务,才华无处施展。
“房兄,又在忙啊?”同僚杜如晦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封口奇特的书信,“刚才有人送来一封信,说是辽国使臣转交的,收信人是你我二人。”
房玄龄愣住了,接过书信拆开,两人凑在一起细看。信的开头写道:“闻玄龄兄善谋、如晦兄善断,二人才华,远超朝堂诸公,却困于小吏之职,实为可惜。今我辽国占据辽东,广纳贤才,愿以‘左右长史’之职相邀,共商治国之策,共享荣华富贵……”
两人越看越震惊,甚至有些懵逼。他们在长安只是小吏,从未在外界显露过太多才华,辽国可汗耶律现怎么会知道他们的名字,还如此精准地说出他们的特长?
“这……这耶律现怎么会了解咱们?”杜如晦放下书信,语气满是疑惑,“辽国是草原部落建立的政权,怎么会如此重视中原士人?该不会是骗局吧?”
房玄龄皱着眉头,反复看着信中的内容,摇了摇头:“不像骗局。信中提到的几件事,都是咱们私下议论过的抱负,外人根本不知道。而且,听说辽国最近收复辽东后,善待百姓,还重用了一个叫马周的士人,把农耕区治理得井井有条。”
两人沉默下来,心里都泛起了波澜。他们在隋朝官场看不到希望,而辽国的邀请,无疑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只是……去一个草原部落建立的政权做官,他们心里还是有些犹豫。
与此同时,隋军齐郡大营内,低级军官秦琼正擦拭着自己的长枪。他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却因不善钻营,始终得不到提拔,只能领着微薄的俸禄,勉强维持家用。
“秦兄,有人找你。”亲兵递过来一封书信,“说是辽国来的使臣,专门给你送的。”
秦琼接过书信,拆开一看,信中写道:“叔宝兄勇冠三军,为人忠义,却在隋军屈居下僚,明珠蒙尘。今我辽国有铁骑数万,正需猛将统领,愿以‘中郎将’之职相邀,统兵镇守辽东,享万户侯待遇……”
秦琼心中一震,握着书信的手微微发抖。他没想到,远在辽东的辽主竟然知道自己的名字,还如此看重自己。这些年,他在隋军受尽委屈,早已心生不满,辽国的邀请,让他心动不已。
类似的场景,在中原各地不断上演。
济州境内,程咬金刚因打死恶霸,被官府通缉,躲在山林中。收到辽国使臣送来的求贤信时,他看着信中“愿以‘骠骑将军’相邀,统领精锐骑兵,平定四方”的承诺,笑得合不拢嘴:“这耶律现倒是识货!老子在隋军混不出头,去辽国说不定能当将军!”
朔州城外,尉迟恭正靠打铁为生。他本是隋军将领,因得罪权贵被罢官,只能靠打铁糊口。收到求贤信后,他看着信中对自己武艺的赞赏,以及“镇守边境,抵御突厥”的承诺,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他渴望重回战场,而辽国给了他这个机会。
滑州乡野间,徐茂公(李绩)正组织乡邻开垦荒地。收到求贤信时,他看着信中对自己“善统兵、懂农事”的评价,以及“愿以‘行军总管’之职相邀,参与军机要务”的承诺,陷入了沉思。他知道隋朝已是强弩之末,乱世即将来临,辽国或许是一个值得投靠的势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