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的履带碾过北部新据点外的冻土时,林野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凝结成霜。这里比之前去过的北部据点更靠北,十一月的风已经带着刺骨的寒意,地面结着一层薄冰,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脆响,远处的矮山覆盖着残雪,连天空都显得格外清冷。
“前面就是新据点了!”阿凯盯着挡风玻璃外的景象,手指在方向盘上轻轻敲击——为了应对冻土,他特意给装甲车换了防滑履带,还在引擎外裹了保温层。林野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一片用雪松木搭建的木屋出现在视野里,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烟囱里冒出的白烟在冷风中直直向上,像一道道白色的细线。
据点首领老冯早已在木屋外等候,他穿着一件厚重的兽皮大衣,脸上冻得通红,手里捧着一个冒着热气的铁皮壶:“快进屋暖和暖和!这鬼天气,再待一会儿就要冻透了。”跟着他走进木屋,林野才感觉到一丝暖意——屋里砌着一个土炕,炕边的火炉里烧着煤块,火苗跳动着,把周围的空气烤得温热。
“这里的情况比预想的还难,”老冯喝了口热茶,眉头紧锁,“我们上个月才搬来,原以为能靠附近的煤窑过冬,没想到煤窑塌了一半,剩下的煤只够烧到月底。没有煤,取暖和做饭都成问题,更别说用电了。”
林野放下工具包,拿出温度计——屋里的温度只有5℃,炕边的孩子们裹着破旧的毯子,小脸冻得发紫,却依旧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他们。“我们先建太阳能发电站,”林野语气坚定,“再修一个简易的储热系统,用太阳能供暖,解决取暖和用电问题。”老吴也凑过来,打开随身携带的图纸:“这里的日照时间虽然短,但冬季晴天多,适合建聚光式太阳能电站,效率比普通太阳能板高不少。”
当天下午,选址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林野、阿凯和老吴在据点周围勘察,最终把发电站的位置定在据点东侧的开阔地——这里无遮挡,日照时间最长,还靠近水源,方便后续的储热系统建设。苏晓则留在木屋里,给孩子们检查身体,用带来的草药熬了驱寒汤,一碗碗端给老人和孩子:“喝了这汤,身子能暖和点,别冻着了。”
第二天清晨,建设工作正式开始。阿凯带着据点的年轻人去搬运太阳能板和钢材——这些物资是从东部工业据点运来的,用厚帆布裹着,防止冻坏;林野则负责组装太阳能支架,他用磁控扳手将钢材精准对接,在冻土上打下固定桩,确保支架能抵御北风的侵袭;老吴忙着调试聚光镜,调整角度,让阳光能最大程度地集中在吸热器上;苏晓则在工地旁搭了临时的休息棚,烧着热水,给干活的人递上暖手宝,叮嘱大家注意保暖,别冻伤了手。
冻土坚硬,打桩时需要先用火烤软地面,再用锤子一点点把桩子砸进土里。据点的年轻人轮流上阵,手上磨出了水泡,却没人喊累。老冯看着忙碌的众人,眼里满是感激:“以前总觉得,在这北境过冬就是熬日子,现在看到你们,才知道日子还能有盼头。”林野擦了擦额头的汗——虽然天冷,干活时却浑身发热,“等发电站建好了,屋里能用上电灯,还能烧热水,冬天就不用再挨冻了。”
接下来的几天,太阳能发电站渐渐有了雏形——一排排聚光镜整齐排列,像一面面银色的镜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吸热器和储热罐安装完毕,管道埋在地下,连接着各个木屋;电缆也从发电站牵到了据点,沿着木屋外墙拉到每个房间的灯座旁。苏晓还和据点的妇女一起,在管道外裹了厚厚的保温棉,防止冬季管道冻裂。
这天傍晚,太阳能发电站第一次试运行。林野按下启动按钮,聚光镜缓缓转动,对准太阳,吸热器的温度逐渐升高,储热罐里的水开始升温,电缆里的电流顺着线路流向木屋。当第一个木屋的电灯亮起时,据点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孩子们兴奋地跑到灯下拉着灯绳,看着灯泡忽明忽暗,笑得合不拢嘴;老人们则围在储热罐旁,摸着温热的管道,眼里满是泪光。
“终于有电灯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激动地说,“多少年了,晚上只能点煤油灯,现在终于能用上电灯了!”林野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成就感——在这寒冷的北境,太阳能不仅带来了电,更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接下来的几天,储热系统也安装完成。通过管道,储热罐里的热水被输送到每个木屋的暖气片里,屋里的温度渐渐升到了15℃,孩子们终于不用裹着厚毯子,能在屋里自由地玩耍;厨房也用上了电炊具,再也不用烧煤做饭,屋里的空气也变得干净了许多。苏晓还在据点里开设了“冬季健康课”,教大家如何预防冻伤,如何在冬季保持室内通风,预防呼吸道疾病。
离开那天,北境下起了小雪,雪花飘落在太阳能板上,很快就被聚光镜产生的热量融化。老冯和据点的人都来送行,孩子们手里拿着用雪捏的小太阳,塞到林野手里:“林哥,这个送给你,像太阳能一样,能带来温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