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道贯通,驿传如飞,帝国的血脉前所未有的通畅。国库充盈,新律昭彰,海疆靖平。朝堂之上,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然而,端坐于澄心堂,翻阅着各地呈报的祥瑞奏章和丰收喜讯的云舒,内心深处却始终萦绕着一丝无法驱散的寒意。这寒意,源于她灵魂深处属于另一个世界的记忆——那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却曾饱受饥馑折磨的古老国度刻骨铭心的教训。她比这个时代任何人都清楚,无论军事多么强盛,法律多么公正,商业多么繁荣,若没有牢牢端稳的饭碗,一切辉煌都不过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一场天灾,一次人祸,便可能让帝国大厦轰然倒塌。
“陛下,今岁风调雨顺,各地奏报皆是丰收,仓廪充实,实乃盛世之兆啊。”户部尚书钱益谦捧着最新的粮储报表,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云舒却没有笑。她的目光掠过报表上那些令人欣喜的数字,落在了角落里一份不起眼的密报上:淮南某县,因夏汛冲毁堤坝,淹没良田千顷,虽官府及时赈济未酿大乱,但仍有数十户农家陷入困顿。这看似微小的局部灾害,却像一根针,刺破了她精心维持的盛世气泡。她想起了穿越前读过的史书,那些所谓的“盛世”,往往因一场大旱或一场洪涝,便导致“人相食”、“饿殍遍野”的惨剧。这个时代的农业,太过脆弱,太过依赖老天爷的赏脸。不可抗力的威胁,始终高悬。
她微服巡访京郊农庄时,曾亲眼所见:老农面朝黄土背朝天,使用的仍是笨重的直辕犁,效率低下;施肥全凭经验,地方逐年衰退;灌溉依靠简陋的水车,遇大旱则束手无策。一场突如其来的蝗虫过境,就能让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农民们靠天吃饭,脸上刻满了与自然搏斗的艰辛和听天由命的麻木。这种能量管理彻底失控的无力感,深深刺痛了云舒。帝国的根基,不能建立在如此脆弱的基石之上!
服务器资源(粮食)产出不稳定?是当前农业MOD(技术)版本过低,抗风险能力差,全服玩家(百姓)生存指标(温饱)严重依赖随机天气事件(风调雨顺)!GM(云舒)决定强行更新农业DLC(技术革命)!
一场静悄悄的、却意义深远的农业革命,在云舒的推动下,于司农寺的官署和帝国的田间地头同时拉开序幕。她的武器,不是刀剑,而是知识——来自未来的、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的农业知识。
她召见了司农寺卿及一众精通农事的官员,但并未让他们闭门造车。她下达了一道前所未有的旨意:“传朕旨意,遍访天下老农、巧匠!凡有深耕、施肥、灌溉、育种之独到经验者,无论出身,皆可入京,录其言,验其法,优者重赏!” 同时,她亲自点将,从翰林院和新科进士中选拔了一批文笔流畅、思维敏捷的年轻官员,组成《农政全书》编纂班子。
编纂工作,成了知识碰撞的熔炉。皇宫一侧特辟的“劝农馆”内,时常出现这样的景象:身穿补丁衣服、双手布满老茧的老农,磕磕巴巴地讲述着祖辈传下的看天时、辨土色的经验;而一旁,年轻的翰林学士则伏案疾书,用精炼的文字记录下来。云舒时常亲临,她不再是以帝王之尊居高临下,而是像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仔细询问每一个细节。
云舒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她凭借记忆和理解,将现代农学的核心思想,融入这部巨着:
工具革命:她亲手绘制了曲辕犁的草图,讲解其转弯灵活、深耕省力的原理;描述了耧车如何实现精准播种;甚至提出了利用水流驱动的水转翻车的构想。工匠们根据她的描述反复试验,当第一架新式曲辕犁在试验田里轻松犁出深沟时,围观的老农目瞪口呆。
技术升华:她系统阐述了轮作复种(避免连作障碍)、种植绿肥(如紫云英)以养地、以及最重要的——堆肥沤肥技术!她详细讲解了如何将人畜粪便、杂草、秸秆、河泥等混合堆积发酵,制成高效有机肥。“地靠肥养”,她反复强调,“欲要亩产倍增,先让土地吃饱!” 这对习惯于简单施用粪肥的古人来说,无异于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作物引进:她珍而重之地拿出了由皇家远洋船队历经艰险带回的几袋种子——金灿灿的玉米和其貌不扬的红薯块茎。她向司农寺官员和老农们激动地描述:玉米耐旱、耐瘠薄,可在山地丘陵种植;红薯产量极高,适应性极强,且易于储存,“此二物,乃活人无数之神种!推广开来,可保我大夏再无饥馑!”
系统知识:她还要求收录小型水利工程(如陂塘、水渠)的修建方法、常见病虫害的土法防治(如烟叶水杀虫)、以及猪羊鸡鸭的科学养殖技巧。
《农政全书》初稿编成,在司农寺内部和部分朝臣中引发了巨大争议。一些保守的官员和儒生,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教条,攻击新农具是“奇技淫巧”,堆肥法是“污秽不堪”,推广番邦作物是“舍本逐末”,甚至危言耸听“玉米红薯乃蛮夷之食,食之恐伤华夏正气!” 这种文化归属撕裂带来的盲目排外和存在意义消解的恐惧,成为了推广的最大障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十八岁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十八岁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