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刘” 字刻得极浅,若不是光影恰好落在缝隙里,根本看不见。王翦伸手摸了摸那刻痕,指尖能感觉到细微的凹凸,显然是刻完后又用沙砾磨过,刻意隐藏起来的。
“把所有斥候都撤回来,不许再靠近这崖壁半步。” 王翦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老石匠,你带着人,用麻布把这处岩画盖起来,记住,动作轻些,别损坏了颜料。陈武,调两百锐士守在崖下,任何人不得靠近,违者 —— 斩!”
“喏!” 众人齐声应和,声音里还带着未散的惊悸。
风还在刮,残阳彻底沉入地平线,崖壁渐渐被暮色笼罩。王翦望着那被麻布盖住的岩画,心里却翻江倒海 —— 骊山朱砂、预言秦亡、隐藏的 “刘” 字,这三者凑在一起,绝不是巧合。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在贺兰山的崖壁上刻下这样的岩画?又为何要把 “刘” 字藏在里面?
他想起半月前,蒙恬派人送来的密信,说咸阳城里,赵高正借着修骊山陵的名义,大肆搜刮矿物,其中就包括骊山朱砂。难不成,这岩画的颜料,是从骊山陵偷运出来的?
【二: 朱砂溯源,岩层藏图】
夜幕降临,贺兰山下的军营里亮起了火把,星星点点的火光在风沙中摇曳,像是随时会被吹灭。王翦的中军帐内,烛火通明,老石匠正捧着一块从岩画上刮下的颜料,跪在案前。
“上将军,您看。” 老石匠小心翼翼地把颜料放在白绢上,借着烛火的光,能看见那暗红色的粉末里,还掺着极细的银色颗粒,“这确实是骊山朱砂,而且是最上等的‘丹砂’。小的在骊山陵干活时,见过这种朱砂,只有给始皇帝地宫壁画上色才用,寻常工匠根本碰不到。”
王翦拿起一根银簪,挑起一点颜料,放在烛火旁烤了烤 —— 那银色颗粒竟微微发亮,散发出一股淡淡的硫磺味。他眉头皱得更紧了:“这银色颗粒是什么?”
“是陨铁屑,上将军。” 老石匠解释道,“骊山矿脉里藏着陨铁,采朱砂时会顺带采出来,工匠们会把陨铁屑磨碎了掺进朱砂里,说是能让颜色千年不褪,还能镇住地宫的邪气。这种掺了陨铁屑的朱砂,全天下只有骊山陵有。”
王翦放下银簪,指尖在案上的地图上划过 —— 从咸阳到贺兰山,千里之遥,要把骊山陵的上等朱砂偷运出来,还不被人发现,绝非易事。除了赵高那样手握大权,又掌管着骊山陵工程的人,谁还有这个能力?可赵高为何要这么做?是为了动摇秦军军心,还是背后另有他人指使?
“老石匠,你再去一趟崖壁,” 王翦突然开口,“带些工具,小心点凿开岩画表面的岩层,看看里面有没有别的东西。记住,只凿一小块,别惊动旁人。”
老石匠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小的明白。”
半个时辰后,老石匠抱着一块凿下来的岩石回来了,脸色比之前更难看,双手还在微微发抖。他把岩石放在案上,借着烛火,王翦清楚地看见 —— 岩石的断面里,竟藏着另一幅图案!
那图案刻在岩层深处,不是用颜料画的,而是直接在岩石上凿出来的,线条比表面的岩画更精细:画面中央是一条蜿蜒的大河,河水波涛汹涌,河面上有一艘小船,船上站着一个人,身穿长袍,手持一把耜,正对着河水指指点点;河岸两边,刻着无数人,有的在挖河,有的在筑堤,还有的在跪拜 —— 这分明是大禹治水的场景!
“大禹治水图腾……” 王翦的呼吸微微一滞。他曾在临淄的稷下学宫见过大禹治水的画像,和这岩层里的图案几乎一模一样。可这贺兰山下的岩石里,怎么会藏着大禹治水的图腾?
老石匠用手指了指图腾的细节:“上将军您看,这河水的纹路,还有大禹手里的耜,都是用‘阴刻’手法凿的,和咱们大秦刻石鼓文的手法一样。而且这岩层的年代,小的看至少有上千年了,这图腾绝不是半年内刻的 —— 也就是说,表面的预言岩画,是有人特意在藏着大禹图腾的岩层上刻的!”
王翦凑近岩石,仔细看着那大禹治水的图腾。大禹的脸刻画得很模糊,但眼神却像是能穿透岩石,望向远方。而那河水的纹路里,竟藏着细小的刻字,用的是最古老的甲骨文,王翦辨认了许久,才认出几个字:“水、患、定、九州”。
“表面是预言秦亡的岩画,用的是骊山朱砂;岩层深处是大禹治水的图腾,藏着千年的刻字……” 王翦喃喃自语,手指轻轻抚摸着岩石的断面,“这不是简单的预言,是有人在借古喻今。大禹能定九州水患,而他们却在预言秦会亡于‘刘’氏之手 —— 这是在暗示,那‘刘’氏之人,会像大禹一样,取代大秦,平定天下?”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脚步声,陈武掀帘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上将军,咸阳来的急信,是蒙毅大人派人送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秦风骨:王翦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