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剑州的夏日,在紧张与忙碌中悄然来临。阳光炙烤着新修补的城墙,也催生了田野里羸弱却顽强的禾苗。城内市井的喧嚣日益恢复,但一种新的秩序感已然取代了兵变初期的混乱。王潮的权威和王审知的影响力,通过那套新建立的权力架构,逐渐渗透到州郡的每一个角落。
王审知的伤势终于大为好转,虽不能开弓舞剑,但处理公务已无大碍。他没有丝毫懈怠,立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他构想已久的蓝图之中。度支司的运转逐渐步入正轨,清晰的账目和严格的核算开始显现出威力,不必要的开支被大幅削减,资源流向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这对他而言,仅仅是基础。
这一日,他并未在度支司的案牍间忙碌,而是请来了老匠人赵革,还有几位在防疫、农耕、水利方面略有心得的老兵和农户,齐聚于刺史府旁一间刚刚收拾出来的宽敞廨房内。廨房门口,挂上了一块崭新的木牌,上书三个朴拙却有力的大字——“格物堂”。
“赵师傅,各位老哥,今日请诸位来,是想和大家商议一件大事。”王审知的态度一如既往的谦和,他请众人坐下,阿福为每人奉上一碗消暑的凉茶。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这位地位尊崇的参军有何吩咐,尤其是赵革,看着那块“格物堂”的牌子,浑浊的眼中充满了困惑。
“参军,这‘格物堂’…是作何用的?”一个老农忍不住问道。
“问得好。”王审知微微一笑,“‘格物’二字,取自《大学》‘致知在格物’。简单说,就是探究事物的道理。请诸位来,就是希望借助各位多年的实践经验,一起探究如何能让我们的农具更好用,兵器更锋利,城池更坚固,防治疫病更有效!”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惊讶的脸庞:“在这里,不论出身,只论本事。谁有好的想法,好的手艺,都可以提出来。若想法可行,堂里会拨给钱粮物料让你试造;若造出来确实有效,必有重赏!其法还会记录在册,推广全军、全州!诸位之名,亦将随其法其器,流传后世!”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这些匠户、老兵、农夫,平日里何曾受过如此重视?他们的手艺和经验,往往被视为“奇技淫巧”或“微末之技”,登不得大雅之堂。如今,竟能被请入这堂堂“格物堂”,其技艺竟能被记录、推广、甚至留名?
赵革的手微微颤抖起来,他一生与木头铁器打交道,最大的愿望不过是手艺不失传,何曾想过“流传后世”?
“参…参军所言当真?”一个善于制作弓弩的老兵激动地问。
“军中无戏言。”王审知正色道,“格物堂初立,首批便有三大课题:一,改进犁铧,深耕省力,由赵师傅牵头,这几位老农协助;二,改进军中弓弩射程与耐用,由李弩手牵头;三,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防疫之法,编订成册,由防疫有功的军医和几位老者牵头。”
他当场宣布了课题、负责人和初步的经费物资。没有空话套话,全是实实在在的项目和资源。
“所需物料、人手,皆可报于度支司核准支取。每十日,我等在此聚会一次,汇报进展,商讨难题。”王审知最后道,“诸位,让吾等携手,格物致知,利国利民!”
看着手中盖有度支司大印、写明了钱粮数目的批条,听着王审知务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话语,这些质朴的工匠和农人们,眼中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光芒。那是一种被尊重、被需要、价值得以实现的激动!
格物堂,就这样悄无声息却又石破天惊地成立了。它没有盛大的仪式,却承载着王审知最重要的理想——将实践中的智慧系统化、理论化,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然而,王审知深知,格物堂的成果需要时间孵化。眼下,有一项迫在眉睫的政令,必须立刻推行。这将是新权力架构确立后,他以官方名义颁布的第一道全州性政令,意义非凡。
他早已酝酿多时,草案反复修改,并与王潮详细商议过。王潮虽对其中某些细节感到新奇,但基于对弟弟的信任和对“实效”的追求,最终全盘支持。
翌日,刺史府前公告栏旁,围满了好奇的军民。几名书吏正在张贴一份盖有刺史大印和度支司副印的巨幅告示。告示的标题格外醒目——《南剑州劝农令暨兴工令》。
“快看看!参军大人发的新政令!”
“写的啥?快念念!”
一名识字的老秀才被推搡到前面,扶了扶眼镜,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
“告南剑州军民人等:兹尔军民,甫离战乱,百业待兴。本州念民生之维艰,图恢复之至计,特颁令如下:”
“其一,劝农令:凡州内民户,垦殖荒地,所获粮粟,三年内免征赋税;原有田亩,本年度赋税减半。州府设‘农贷仓’,贫户可借贷粮种、耕牛(折价),秋后按息偿还,无力偿还者,以工抵债。推广新式犁铧,由各里正督促,格物堂遣人指导。兴修水利,疏通河道,以工代赈,饭食由州府供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开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