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里,地龙烧得正旺,陈兴把一张画满格子的纸铺在案上,指着上面的“民生版”“政令版”“商讯版”。
对朱见深和于谦说:
“这临时凑出来的报纸,与其跟邸报混着,不如彻底分开。邸报继续给官员看,咱们这新报就给百姓看。”
朱见深拿起纸,指尖划过“民生版”三个字,没多话,只问:“怎么给百姓看?他们大多不识字。”
“找识字的人念啊。”陈兴往椅子上一靠:
“京城茶馆多,让茶馆雇些秀才,每日申时准时念报,百姓喝着茶听个新鲜,茶馆生意肯定好,咱们还不用花一分钱。”
他顿了顿,又道,“前期报纸免费送,印费由朝廷出,就当给百姓添个乐子,也让他们知道朝廷在干正事,别被那些流言糊弄。”
于谦点头:“这法子好。之前市井里传‘裁冗员乱了朝纲’,要是报纸能把赈灾粮运到河南、驿站恢复运转的事说清楚,百姓自然明白真相。”
“不光说正事,还能写些别的。”陈兴补充:
“比如教百姓怎么储存粮食防霉变,哪家的酱菜做得好,哪家的布结实,这些百姓爱听。”
“等日后办顺了,让那些酱菜铺、布庄给点广告费,既能补贴印费,又不用涨百姓的钱,一举两得。”
朱见深放下纸,目光落在“商讯版”上,沉默片刻才开口:“别让商人借着报纸哄抬物价。”
“放心,我让商队的人盯着。”陈兴拍胸脯:
“广告费按铺子大小收,只准说自家东西好,不准瞎喊价。”
“真敢胡来,报纸直接登他的名字,让百姓都不买他的货。”
于谦笑着接话:“这倒成了给商家立规矩的地方。”
“既让朝廷能跟百姓说话,又能让商家老实做生意,还能帮茶馆多赚些,倒是周全。”
没过几日,“大明新报”的报房就在京城开了起来,门口贴着脸大的字:
“报纸免费领,每日辰时发放”。第一天,领报的百姓就排起了长队,大多是茶馆老板和识字的秀才。
城西“清风茶馆”的老板王二,雇了个落第秀才张生,每日申时搬张桌子放在茶馆中央,捧着报纸念。
第一天,茶馆里挤得水泄不通,连门口都站满了人。张生先念“政令版”:
“河南赈灾粮已运抵开封,今冬流民每人每日可领杂粮二升……”
底下立马有人喊:“张秀才,这是真的?我那在河南的亲戚,前阵子还捎信说饿肚子呢!”
张生指着报纸:“上面印着户部的印信,还有开封知府的名字,能有假?”
接着念“民生版”:“冬日储存白菜,需在根部埋入沙土,放在阴凉处,可保一月不坏……”
茶馆里的妇人纷纷点头,互相叮嘱着回家照做。
念到“商讯版”:“城东‘李记布庄’的棉布,经线四十根,纬线三十根,洗后不缩水,每匹价银三钱……”
立马有百姓说:“明天就去李记看看,之前买的布,洗一次短一截!”
王二看着满座的客人,笑得合不拢嘴——往常这个时辰,茶馆里也就稀稀拉拉几个人。
今天不仅坐满了,茶水都添了好几轮。打烊后,他特意给张生加了月钱:
“往后你可得天天来,咱们这生意,全靠这报纸了!”
消息传开,京城的茶馆都学了样,雇人念报成了新风气。
有的茶馆还特意备了茶水,让听报的百姓免费喝一小碗,生意越发红火。
陈兴和陈念恩在茶馆转了一圈,见百姓听得入神,有的还拿着树枝在地上跟着张生写报纸上的字。
心里叹了口气。他转头对陈念恩说:
“你看,百姓也想识字,要是能开些免费的私塾,教他们认几个字,往后自己就能看报了。”
陈念恩压低声音:“父亲,这可不是小事,开私塾要花钱,还要请先生,百官怕是要骂您‘乱费国库’,陛下也未必同意。”
陈兴摆摆手,没再说话,只是看着那些跟着写字的孩子,心里盘算着:
让百姓读书,这可不仅仅是钱的事啊,更重要的是皇帝和那些官老爷们…
打心底里不愿见百姓识了字、开了智,怕没人再乖乖受他们拿捏。
不过那是后话了。眼下,能让百姓安安稳稳听报、过日子,让朝廷的声音传进街巷,就够了。
------
入冬,细雪飘落在京城街巷,朱见深换上一身青色布衣,带着两个贴身太监,悄悄出了宫门。
他记着陈兴说的“多看看民间光景”,溜溜达达走到城西,见一家茶馆里暖意融融,便掀帘走了进去。
屋内炭火烧得正旺,老板娘正麻利地给客人添茶,男老板则在柜台后算账,见有人进来,抬头一笑:
“客官里面坐,喝口热茶暖暖身子,砖茶、茉莉花茶都有。”
朱见深找了张靠里的桌子坐下,淡淡道:“来碗砖茶,一块糖糕。”
他打量着老板,三十多岁年纪,穿着半旧的蓝布长衫,眉眼温和,看着格外面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