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出现马士英的画像,面容带着几分疲惫与刚愎。
“老铁们,说到南明弘光朝,大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奸臣马士英,祸国殃民’。”朱及第开门见山,“在大多数故事里,他几乎成了导致南明快速崩溃的罪魁祸首。”
网友【午后阳光】评论:“难道不是吗?不是都说他排挤史可法,任用阉党,搞得朝政乌烟瘴气?”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摇了摇头:“历史往往比标签复杂。我们之前说过,东林党里有史可法这样的忠烈,同样,被归为‘阉党’的马士英,他的结局,也并非简单的‘奸臣’二字可以概括。”
画面随着朱及第的讲述,切换到南京城破后的景象。
“弘光朝廷垮台后,马士英并没有像许多投降的文官那样,立刻改换门庭。”朱及第说道,“他带着残兵,一路难逃,先后试图投奔在杭州监国的潞王朱常淓,以及后来在绍兴监国的鲁王朱以海。”
“碳水教父”好奇:“那结果呢?这些新立的朝廷收留他了吗?”
“叶赫那拉大贝勒”叹了口气:“很遗憾,没有。无论是潞王还是鲁王,虽然自身势单力薄,急需支持,但都拒绝了马士英的投靠。”
“为什么没人愿意用他?”朱及第解释道,“这就涉及到当时南明各派系的力量组成了。支撑这些监国或皇帝的武装力量,主要是郑芝龙这样的海盗军阀,或是方国安这样的本土军阀;而在文官方面,则主要是流亡的东林-复社人士。”
他进一步分析:“马士英身上‘阉党’的标签太刺眼了。对于东林残余势力来说,他是政治上的死敌,绝对无法容忍他再次进入权力核心。而对于那些军阀而言,收留一个政治上被孤立、名声又不好的人,不仅带不来多少实际好处,反而可能引发文官集团的集体反对,得不偿失。”
网友【清风拂面】恍然:“所以他就成了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瘟神’?”
天幕上,呈现出马士英在浙东山区辗转流离的艰难景象。
“被各方势力抛弃后,马士英的处境极为艰难。”“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史料,“但他并没有选择投降。史料记载,他依然率领部分愿意跟随他的部队,在浙江一带坚持抗清,期间也曾与清军发生过规模不等的战斗。”
朱及第语气沉重地说:“最终,在清军大规模的围剿下,马士英兵败被俘。和史可法一样,他也英勇就义了,不同是对于史可法,多铎还招降过他,但马士英,就连清军也不想招降他,直接杀了。”
“然而,他的死,与史可法的死,在历史上激起的回响却截然不同。”朱及第总结道,“史可法‘忠烈’之名光耀千古,而马士英,尽管同样是为抗清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却在后世史书中,依然主要承担着导致弘光朝灭亡的骂名。”
“叶赫那拉大贝勒”最后补充道:“这背后有很复杂的因素。胜利者(清)需要将明朝灭亡的责任归结于‘奸臣当道’,而失败一方(南明遗民)的东林余脉,也需要一个替罪羊来掩盖自身的内斗与无能。于是,马士英便成了这个集所有过错于一身的悲剧角色。他用自己的死证明了气节,却没能换来历史的公正评价。这份孤独的悲壮,或许比史可法的壮烈,更令人唏嘘。”
奉天殿内,朱元璋沉默不语。党争之祸,竟能让一个为国死节之臣,在身后蒙受如此不公的评价,这让他对文人集团的倾轧,有了更深一层的厌恶与警惕。
天幕上浮现出杭州城的景象,街巷间弥漫着惶恐与不安。
“老铁们,之前有网友问,南京陷落后那个被推上台的潞王朱常淓,到底干了啥?为啥垮得比弘光还快?”朱及第切入主题,“这事儿,得从他那顶‘捡来’的皇冠说起。”
画面显示,在弘光帝被俘后,一批逃到杭州的明朝官员仓促拥立潞王朱常淓为“监国”。
网友【发呆的猫】评论:“监国?就是代理皇帝吗?这潞王能力怎么样?”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回答道:“能力是有的,他在藩王中以精通书画音律闻名,算是个艺术家。但问题是,他继承的是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而且他本人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处理这种危机局面。”
这时,天幕上出现了风尘仆仆的马士英前来投奔的场景。
“关键时刻,掌握部分兵马、且有一定政治经验的马士英希望效忠新君,”“叶赫那拉大贝勒”讲述道,“但这却被朱常淓和他身边的官员视为巨大的政治包袱。”
朱及第解释道:“朱常淓和他身边的官员,主要是东林一系的,他们对马士英这个‘阉党’头子充满警惕和厌恶,坚决拒绝他入朝。这一下,不仅失去了一支可用的武装,也彻底寒了那些原本可能支持他的非东林系人马的心。”
网友【西北风】吐槽:“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搞党派划线?”
画面中,朱常淓在王府内与幕僚商议,主题似乎不是备战,而是派遣使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