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及第缓缓放下手中的资料,神情罕见地凝重。他环视着舱房内的三位舍友,声音低沉:老铁们,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在史学界争议了三百多年的话题——扬州十日
碳水教父闻言立刻放下了手中的薯片袋,直播间背景音乐也被调成了低沉的调子。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从其笔记本中翻出一本泛黄的《扬州十日记》影印本,然后将电脑轻轻放在了船舱中那小得只能放下这台笔记本的桌上。
这个话题很沉重,朱及第继续说道,不仅因为其本身的血腥,更因为这段历史在官方记载与民间记忆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我们今天不是要下定论,而是要从不同角度来审视这个历史谜团。
直播间里,弹幕数量明显减少,网友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个话题的分量。这时,叶赫那拉大贝勒从上铺探下身来:我查过,关于扬州十日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伤亡数字的真实性,二是事件的性质界定,三是史料的可信度问题。
朱及第点了点头,调出一张明末清初的地图:我们要明白,历史研究最忌讳的就是非黑即白的判断。在开始讨论前,我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推了推眼镜:其实这个话题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它涉及民族记忆和历史认同。我们今天的探讨,不是为了挑起对立,而是为了尽可能地接近真相。
这时,直播间开始出现第一批讨论弹幕:
网友【熬夜冠军】:这个话题确实需要冷静讨论,不能情绪化。
网友【一颗仙人掌】:主播能客观探讨这个问题,很有勇气。
网友【午后红茶】:历史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朱及第看着弹幕,语气平和:感谢大家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将从史料对比、人口数据、经济影响等多个维度,来尝试还原这段历史的原貌。但请记住,历史研究永远是在不断接近真相的过程。
舱房内一时陷入沉默,只听见海浪轻轻拍打船舷的声音。这个始于明末的历史谜团,穿越三百多年的时光,依然在等待着后人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
朱及第切换屏幕,显示出几份泛黄的古籍影印本。老铁们,要揭开历史真相,我们得从这些被遗忘的史料中寻找线索。他拿起一本《明季南略》的复印本,除了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我们还能在其他史料中发现端倪。
叶赫那拉大贝勒指着其中一页说:比如明末遗民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扬州之屠,血流漂杵,十室九空。虽然他未详细描述具体过程,但这句话已经暗示了屠城的事实。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了一个重要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在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记载,清军在扬州进行了可怕的屠杀。作为一个外国人,他的记载相对客观,而且时间上更接近事件发生的时间。
这时直播间弹幕开始滚动:
网友【熬夜冠军】:外国传教士也记载了?这个证据很有说服力啊!
网友【一颗仙人掌】:看来当时这件事的影响确实很大,连外国人都知道了。
朱及第继续展示证据: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清初编纂的《扬州府志》对这段历史记载十分简略,但在赋税记录中可以看到,顺治年间扬州人口和赋税数额都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这种异常的数据变化,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碳水教父若有所思: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突然业绩暴跌,虽然年报上不说原因,但明眼人都知道肯定出了大事。
叶赫那拉大贝勒又提出一个佐证:清初诗人吴嘉纪在《挽船行》中写道:忆昨扬州城破日,白骨纵横满路衢。诗作可能带有夸张成分,但至少反映了当时人对这件事的集体记忆。
朱及第总结这一环节:这些零散的史料就像拼图碎片,单独看可能不够完整,但放在一起就能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历史研究就是这样,需要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
画面中,这些史料的影像被拼合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被尘封的历史。
随着讨论的深入,直播间的弹幕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思考角度。网友们各抒己见,展现出对历史事件的不同理解方式。
网友【风继续吹】 从经济角度提出质疑:如果真如《扬州十日记》所说,八十万人遇难,那清军占领的几乎就是座空城了。但史料显示,清军占领扬州后,很快就能从这里调集粮草继续南下。这其中的矛盾该如何解释?
网友【沉默的螺旋】 则从史料传播的角度分析:《扬州十日记》在清朝被禁两百多年,直到清末才从日本传回。这么长的断层期,文本在传抄过程中会不会被修改?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还能反映多少原始面貌?
这时,网友【考据党】 提供了新的思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明末清初的文人笔记中,对同一时期的江阴八十一日记载得很详细,各方史料都能相互印证。但扬州十日在其他文献中的佐证相对较少。这是不是说明两个事件的性质或规模有所不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