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闻言略感失望。大明兵马众多,若兵器造价过高,终究难成制式装备。
但见何秋如此胸有成竹,他也不愿泼其冷水。
“且待成效显现,再议军制革新之事罢。”
何秋恭声称是。
……
热河沐汤不过是此番巡行中难得的休憩,出塞之后的旅途将愈发艰辛。
塞内之时,朱元璋尚可率仪仗与官兵行进于铺设平整的水泥官道;一旦出塞,则万物俱寂。
满目土路,连像样的径道也无,即便为龙体考量,朱元璋也宁肯策马而行,将御辇留于热河,转送北平。
此前群臣多反对朱元璋出塞——当下草原并不安宁,若圣驾途中遭遇不测,便是塌天之祸。
故而此番北巡,实与大规模武装行军无异,随行将士无不谨小慎微。
关内时,蓝玉尚得余暇偶寻何秋品茗;出了关便终日甲胄在身,巡营不辍,频遣斥候。
他甚至早备战阵,以防蒙古部族突袭圣驾。
蓝玉确有大将之才,数万人马调度得井井有条;相较之下,李景隆则相形见绌。
朱元璋对此颇感失望。在京时,他原以为这外甥之子颇具才干。
然临事方见真章,朱元璋甚至觉得李景隆尚不及闲居多年的徐辉祖。
同是勋贵之后,徐辉祖早年因避嫌未曾涉足军务,直至洪武二十一年方受命练兵。
而今徐辉祖处事妥帖,只能说李文忠一脉后继乏人了。
第312章 大宁
纵马驰骋于漠南草原,何秋极目所见,正是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卷。
碧草连天,苍茫无际,仿佛十里风光尽收眼底,天地入怀令人壮志顿生。
何秋正沉醉于这自在心境,扑面风沙却刮得他脸颊生疼,将遐思骤然打断。
此时风沙虽远逊后世沙尘暴,已足以令何秋心生警惕。
何秋明白,他推行的青储技术虽然帮助草原上的蒙古人从游牧转向定居,增加了牲畜的饲养量,但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负担。同时,大量关内百姓被迁到大宁一带开垦土地,也对草原生态带来了难以逆转的影响。
所谓漠南,指的正是这片位于大戈壁以南的草原,其北面便是广袤沙漠。草原生态与中原截然不同,一旦草地被牲畜过度啃食,很可能再也无法恢复。如今草原上并没有后世专门培育的牧草,大多只是自然生长的杂草。虽然苜蓿早在西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原,但多被用作药材或食材,并未正式作为饲料喂养牲畜。
何秋心中不免沉重,他担忧随着大明对蒙古控制的加强,可能会加速蒙古草原的荒漠化进程。在封建时代,一旦草原出现荒漠化,根本无法像现代那样实施退耕还草、治理沙地的措施,只能任由沙漠扩张,甚至可能最终波及关内地区。
而朱元璋的关注点却不在于风沙问题。他注意到沿途已出现不少汉人开垦的农田,这虽然有利于加强大明对草原的统治,却也在与蒙古人争夺土地资源。他想到元朝时期蒙古人将中原良田改为牧场引发汉人反抗的往事,如今蒙古人虽败犹存实力,若因此激化矛盾导致草原动荡,对大明而言也是棘手难题。
此前朱元璋仅从奏章中得知大宁及关外形势一片大好,百姓自发前往垦殖,并未深思可能加剧的蒙汉矛盾。这次亲临关外,才目睹实情。他不禁陷入两难:总不能禁止汉人在关外开垦,毕竟蒙古人是战败方,大明岂能退让?但若放任不管,恐怕矛盾日益加深,甚至可能引发蒙古人再度南下。
如今的北方已非朱元璋北伐时那般残破,经过休养生息,若遭蒙古铁蹄践踏,必将造成重大损失。思前想后,朱元璋只得下令边军加强戒备,决定回朝后与朱棣及众臣工从长计议。
随着队伍继续北行,风沙愈发猛烈。抵达大宁城时,已是黄沙蔽日,令朱元璋颇感不适。他轻咳数声,召见在城外迎驾的宁王问道:“大宁此地,常是如此风沙漫天吗?”
宁王躬身答道:“并非终日如此,只是每逢春夏之交,风沙便格外猛烈。”朱元璋望着宁王被风沙磨砺得粗糙的面庞,不禁心生感慨。
“委屈你了。”
宁王听到这句话,眼眶霎时泛红。
“儿臣为大明戍守边疆,怎敢言苦?二哥与四哥从前不也是这般?”
“好,果真是朕的好儿子!”
朱元璋欣慰地重拍宁王的肩头。
大宁虽是后来修建的关塞,不算雄伟,却因地处塞外而格外坚固,一旦蒙人异动,这里便是首当其冲的前线。
城外农田连片,皆是朝廷移民所垦,朱元璋眼见商队络绎不绝,心知这便是大宁迅速兴盛的原因之一。
论地理位置,大宁实为兵家必争:南通北平,东接辽东,西经开平与宁夏相连。
如今它坐镇草原,监视蒙古动向,自水泥路从北平修至此地,大宁与北平联络更密,如一枚牢牢钉入边疆的楔子。
城中驻军八万余,既有宁王亲卫,亦有归降的蒙古部众——朱元璋将其编为朵颜三卫,划归宁王麾下。
大宁地位紧要,兵力不足则难镇草原。然而朱元璋对这三卫始终心存警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他比谁都清楚。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