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9年 汉前少帝四年 农历七月
七月,北地高原进入了夏秋之交。天气虽仍有余暑,但早晚已带上了明显的凉意,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广袤的田野在经历了紧张的夏收后,并未沉寂下来,反而以另一种姿态焕发着生机。冬小麦的秸秆大多已被收割或还田,裸露的土地经过短暂的休养,又被重新犁开,准备播种秋日的希望。而在那些春播的土地上,粟黍已然抽穗,沉甸甸的穗头在阳光下泛着青黄相接的光泽,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季节。田间地头,农人们开始了秋播的准备工作,选种、施肥、平整土地,空气中混合着新翻泥土的芬芳和残留的麦秸气息。狄道城内,因夏收的圆满结束和府库的充盈,市面愈显繁荣,商旅往来不绝,百姓脸上多了几分踏实与安宁。边境线上,自六月下旬北地军进行大规模武装示威后,朔方王勇部变得更加谨慎,小规模摩擦虽未绝迹,但频率和强度都大为降低,呈现出一种脆弱的、暴风雨前的宁静。靖王李凌深知,这种平静很可能是暂时的,虫达秋后用兵的意图并未改变,当前的沉寂或许是在积蓄力量,或许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因此,他并未因边境的暂时缓和而放松警惕,反而利用这段宝贵的间隙,一方面加紧督促秋播,进一步夯实北地的粮食基础,并着手规划一些长远的水利工程;另一方面,则继续深化“潜渊”计划的渗透,并密切关注着河西方向的动态,力求在西线彻底稳住阵脚。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世子李玄业年岁渐长(虚岁十一,周岁约十岁),李凌开始有意识地让他接触更为具体的政务,甚至鼓励他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次,在关于一项水利工程的讨论中,年轻的世子竟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项颇具远见的建议,让李凌和周勃等重臣都为之侧目。
七月初十,靖王府议事厅。李凌召集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以及主管农事、工程的官员,商议秋播及水利建设事宜。世子李玄业亦奉命在旁聆听学习。
周勃首先禀报了秋播的准备情况:“王爷,今岁夏收丰稔,籽种充足,各地均已开始秋播前的整地施肥。若无特大天灾,秋播可于七月下旬全面展开,预计八月末可毕。只是……”
“勃兄但说无妨。”李凌示意。
“只是,去岁至今,雨水虽总体丰沛,但分布略有不均。湟水以北,尤其是靠近边境的几个县,如安故、勇士等地,去冬今春雨雪偏少,今夏虽有降雨,但蓄水不足,恐影响秋播出苗及后期生长。若秋冬再逢干旱,明岁收成恐受影响。”周勃面露忧色。
主管水利的司空掾史补充道:“王爷,周长史所言甚是。北地地势较高,灌溉多赖湟水及其支流,然现有渠陂多为前朝或民间自发修建,年久失修,且分布不均。若遇干旱,远离河道的田地便束手无策。下官以为,当趁此农闲,征发民夫,系统整修、疏浚现有渠道,并择要害之处,兴建新的陂塘,以资蓄水抗旱。”
李凌颔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个问题他早已关注。“司空所言,正合我意。整修旧渠,兴建新陂,确为长远之计。然,工程浩大,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需统筹规划,不可盲目动工。勃兄,司空,你二人可立即着手,勘察地形,拟定一个详细的兴修水利方案,包括工程规模、所需民夫、钱粮预算、工期等,报我审定。”
“诺!”周勃与司空掾史齐声应命。
这时,一直在旁静静聆听的李玄业,忽然小声开口:“父王,儿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凌有些意外,温和地看向儿子:“业儿,但说无妨。今日议事,本就是让你学习的,有何想法,尽可直言。”
李玄业得到鼓励,清了清嗓子,虽然仍带稚气,但语气却颇为认真:“儿臣方才听周世伯与司空大人言及水利之事,想到曾在《禹贡》中读到,大禹治水,非仅堵截,更重疏导。我北地兴修水利,固是好事。然,儿臣以为,或可……可效仿先秦郑国渠之故事?”
“郑国渠?”李凌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周勃和公孙阙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郑国渠是战国末年秦国修建的大型灌溉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本意是消耗秦国国力,却反而使关中成为沃野,增强了秦国实力。
“正是。”李玄业见父亲没有斥责,胆子大了些,继续说道,“儿臣以为,修渠筑陂,若能兼顾灌溉与……与戍边,岂不更好?譬如,在临近朔方边境的一些要害之地,兴修水利时,可否有意将渠道走向设计得曲折一些,或利用地势营造水泽?平日可蓄水灌田,若遇敌军来犯,或可放水阻敌,或可使其骑兵行动不便?如此,一举两得。”
此言一出,厅内顿时安静下来。周勃与公孙阙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异。这个想法,将民生工程与军事防御相结合,颇具巧思,绝非一个十岁孩童轻易能想到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