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明与赵新阳那场“拜稼穑、献铁锄、奏犁曲、存田契”的婚礼,其引发的震荡远未随着陈老太公的昏厥与陈家的狼狈退场而平息。相反,它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去,持续冲击着永安县,尤其是镇上和周边村屯人们固有的观念。最初是惊骇、不解、嘲讽与斥责,但渐渐地,一种微妙的变化开始在年轻一代,特别是那些读过些书、心思活络却又家境寻常的学子中间滋生。
镇上茶楼酒肆间,高谈阔论的焦点不再仅仅是科举时文、风花雪月,那场惊世婚礼的细节被一次次提及、咀嚼、争辩。有人痛心疾首,斥之为“纲常沦丧之始”,但也有人,在最初的错愕之后,眼中闪烁起异样的光芒。
这一日,天色晴好,赵家屯外的田埂上,几位身着半旧儒衫、头戴方巾的年轻书生,显得有些局促地站立着。他们目光追随着田间那些正在劳作的农社女子的身影,看着她们利落地除草、施肥,动作娴熟,身姿挺拔,汗水在秋日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泽,与泥土、庄稼构成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卷。她们并非传统意义上娇柔羞怯的闺秀,但眉宇间那份专注与自信,却别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这三位书生,皆是镇上学塾的学子,家境不算富裕,功名也止于秀才或童生,前程渺茫。他们早已听说过巾帼农社女子不同凡俗,亲眼所见,更觉震撼。其中一人,名叫李秀川的,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对身旁两位同伴低声道:“陈兄敢为天下先,我等……又何须囿于俗见?若能求得此等女子为妻,同心协力,未必不是一条康庄大道。”
另外两人,一名张远,一名王瑾,闻言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似的心动与犹豫。他们并非不想攀附高门,但现实是,高门小姐陪嫁丰厚却未必看得上他们,且规矩繁多。而农社女子,虽出身田舍,却自立自强,更有农社作为依靠,那能纳粮占全县三四成的实力,岂是寻常乡绅可比?更何况,陈启明与赵新阳并肩而立、共握铁锄的景象,总在不经意间浮现在他们脑海,带着一种令人向往的、崭新的气息。
几番踌躇,终是鼓足了勇气。三人没有请媒人,而是学着陈启明当初的做派,直接找到了正在社内处理事务的赵小满和王二婶。
面对三位神情紧张却目光恳切的年轻书生,赵小满并无讶异,只平静地听着他们的来意。
李秀川率先躬身一礼,言辞恳切:“赵社长,王二婶,晚生李秀川(张远、王瑾),倾慕农社女子勤勉自立、明理通达,愿效仿陈兄启明,求娶社中姐妹为妻。不敢求贤妻美妾,只愿寻一志同道合之人,相互扶持,共谋生计。”
张远接口道:“我等皆知农社规矩,女子嫁娶,需两情相悦,更需符合社规。我等虽家境清寒,唯有几亩薄田,些许笔墨,但有一颗诚心,愿遵新礼,敬稼穑,重妻子。”
王瑾也连忙补充:“聘礼之事……我等商议,金银珠玉,徒增俗气,亦非我等所长。不若,便以我等亲手挑选、打磨的农具为聘,虽粗陋,却是一份脚踏实地过日子的心意。”
他们说完,都有些忐忑地望着赵小满和王二婶。身后跟着看热闹的农社妇人们,也都窃窃私语起来,目光在这些书生和赵小满之间逡巡。
赵小碗目光扫过三人,见他们虽面带窘迫,眼神却还算真诚,沉吟片刻,并未立刻答应,只道:“农社姐妹婚事,自主之权在她们自身。你等既有此心,我可代为询问。至于聘礼为何,倒非关键,重在心意是否与农社精神相合。”她顿了顿,语气转为严肃,“然,需事先言明,若成婚,须立‘夫妻同心约’,保障女方权益,不得有违。你等可愿?”
李秀川三人来前显然已打听过“夫妻同心约”之事,虽觉惊世骇俗,但此刻箭在弦上,又怀着一份对未来的憧憬,相互看了看,最终皆咬牙点头:“愿立此约!”
消息很快在农社内部传开。被问及的几位适龄女子,起初也是惊讶,但在赵小满和王二婶的安排下,与三位书生分别见了面。没有传统相亲的隔帘相望、父母之命,而是在打谷场边、田埂之上,坦然地交谈。书生们放下了些许酸文假醋,女子们也毫不忸怩,询问志向,探讨农事,甚至考校对方对“稼穑娘娘”与新礼的理解。
几番接触下来,竟真有三对彼此觉得投契,点头应允了婚事。其中,李秀川求娶的是社中一位擅长育种、名唤秋菊的姑娘;张远心仪的是织布手艺精湛的春梅;王瑾则与性格爽利、负责农社对外联络的冬梅互生好感。
这三桩婚事虽不及陈赵婚礼那般轰动,但其象征意义却同样巨大——这是对“陈赵模式”的公开效仿与认可。当三书生正式下聘之日,他们果然没有抬来系着红绸的箱笼银钱,而是每人肩扛手提着崭新的、擦拭得锃亮的铁犁、锄头、镰刀等农具,上面同样象征性地系着红绸,一路从镇上走来,穿街过巷,引起了无数人的围观与议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荒村被卖女:握锄头砸烂重男轻女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荒村被卖女:握锄头砸烂重男轻女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