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今天吃饭,我吃了整整一个窝头,还喝了一大碗粥。舅妈说我长高了。”
“二舅,我们学了新的古诗,我背给你听……”
“二舅,大舅今天咳嗽好像好了一点点,我给他倒了热水。”
“二舅,超人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才能有力气打坏蛋。光光等你回来检查我的作业。”
“二舅,我们都想你。”
每一封信,她都写得极其认真,画得格外用心。她把家里发生的、哪怕最微小的、稍微积极一点的事情,都告诉二舅,试图用这种方式,驱散他狱中的阴霾,让他知道,这个家还在,大家都在努力地、好好地活着,等着他回来。她把信纸仔细地叠好,放进信封(是用旧练习本的封皮自己糊的),郑重地交给苏建国,嘱托他下次探视时一定带给二舅。
这些充满童真画作和稚嫩鼓励的信,跨越了冰冷的高墙,成了苏卫东在漫长刑期中,除了那幅“舅舅超人”画之外,另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每一次收到信,他都像过节一样,反复地看,细细地读,那简单的线条和话语,仿佛带着家的温度和晓光的信念,一次次温暖他、激励他。
晓光的担当,是静默的,是渗透在日常生活每一个缝隙里的。她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她那双尚且稚嫩的手,努力地去学习,去分担,去关怀,去联结。她像一股温柔而坚韧的细流,悄无声息地流淌在苏家每个成员之间,滋润着干涸的心田,粘合着破碎的缝隙。她让苏建国在疲惫不堪时,看到外甥女的懂事和争气,心中能泛起一丝苦涩的慰藉;让李春燕在操劳绝望时,感受到一份贴心的分担和温暖;让苏卫民在恐惧不安时,找到一个可以依赖和安静的陪伴;更让高墙内的苏卫东,在灰暗的囚牢中,始终能看到一盏名为“家”的、永不熄灭的灯火。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家里,晓光,这个年仅十岁出头的孩子,用她超乎年龄的成熟和担当,真正成为了维系这个家不至于彻底离散的、小小的、却无比重要的“粘合剂”。她的成长,伴随着泪水和艰辛,却也绽放出令人动容的坚韧光芒。
喜欢青瓦巷里的向阳花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青瓦巷里的向阳花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