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尾声,初秋的气息愈发明显,校园里的梧桐叶边缘悄然染上一抹淡黄。课堂、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江涛和林丽芳之间,自从那晚江畔榕树下的温柔缱绻之后,似乎进入了一种更加默契、也更加稳定的状态。那份“适度”的约定在不知不觉中被心照不宣地维持着,两人都享受着这种精神饱满、情感和谐的状态。
然而,在江涛心底深处,一种无形的焦灼感,却如同初秋的凉风,时不时地掠过心湖,激起不易察觉的涟漪。
这份焦灼,源于钱,源于那个深埋心底的巨大秘密。
那晚夜宵摊上,林丽芳关于投资的一番专业分析,如同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股票型基金、定投……这些词汇在他脑海中反复盘旋。林丽芳条理清晰的分析、眼中闪烁的智慧光芒,以及对未来笃定的展望,都让他心潮澎湃,跃跃欲试。他渴望像她说的那样,利用“闲钱”去“慢慢积累”,去“理解背后的逻辑”,去获取那份“风险溢价”。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就难以拔除。尤其是在他清晰地知道,自己银行卡里躺着的那48万现金,以及那本藏在书柜最深处、贴着银行封条的定期存折上,那个远超出他认知范围的350万数字。
“钱放着,就是在贬值。” 林丽芳清脆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没错!他比任何人都更认同这句话。这笔从天而降的巨额财富,如果不能让它动起来,生息增值,那和一堆废纸有什么区别?难道真的就让它躺在银行里,吃着那点可怜的利息,然后在通货膨胀中一点点缩水吗?
一股强烈的冲动驱使着他——去开户!去买基金!去实践林丽芳教给他的那些知识!他甚至在图书馆专门找了几本关于基金投资的入门书籍,看得似懂非懂,却更加心痒难耐。
然而,冰冷的现实如同坚冰,一次次将他沸腾的热血浇灭。
问题一:设备。 他没有电脑。2001年的大学校园,计算机远不像后来那样普及。个人电脑对于普通学生而言,绝对是奢侈品。宿舍里没有,图书馆的公共电脑数量有限,而且主要用于查阅资料和学习,上网速度慢,操作环境也不够私密和安全。没有电脑,意味着他无法实时查看行情,无法方便地进行交易操作(那个年代网上交易尚不普及,很多操作需要电话委托或去营业厅,但查询和分析信息,电脑是必不可少的)。总不能在公用电脑上登录自己的账户查看那“48万”的基金净值吧?
问题二:时间。 国内的证券交易所,开市时间正好是工作日的上午9:30到11:30,下午1:00到3:00。而这个时间段,他几乎百分百是在教室里上课!大二的专业课排得满满当当,他不可能总请假或者翘课跑去证券营业部盯着屏幕(即使他去了,没有电脑看盘也不现实)。这时间上的冲突,几乎是致命的。他不可能为了可能的(还不确定的)投资回报,而荒废掉自己宝贵的学业。
问题三:也是最大的障碍——秘密。 如何解释这笔启动资金的来源?他难道能告诉林丽芳,告诉任何人:“哦,我中了彩票,有三百多万”?这个念头光是想想就让他心惊肉跳。一旦暴露,他将面临无法预料的后果——同学异样的眼光?可能的嫉妒和麻烦?甚至更糟?更重要的是,他无法想象这会对林丽芳造成怎样的冲击。他珍惜现在这份纯粹的感情,害怕任何可能破坏它的因素。林丽芳越是专业地跟他讨论投资,他就越感到一种深切的愧疚和无力。她的分析建立在对他真实经济状况(一个需要打工补贴生活费的普通学生)的认知上,而他却背负着一个天大的谎言。他不敢用这笔“横财”去投资,一个操作不当,无论是赚是赔,都可能引发难以解释的疑问。
“欲速则不达……稳扎稳打……” 林丽芳的叮嘱清晰地浮现在脑海。在反复权衡、内心几番挣扎之后,江涛不得不面对现实,带着巨大的失落感,暂时掐灭了开户炒股的念头。那笔巨款,只能继续在黑暗中沉睡。银行卡里的48万活期,也暂时失去了方向,成了他心头一块沉甸甸却又无法挪动的石头。
这种无处着力的憋闷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一直萦绕着他。他需要找到一个出口,一个既能稍稍“使用”一部分钱,又不会被怀疑、甚至能表达心意的方式。
一个想法,伴随着林丽芳清亮的声音,适时地跳了出来。
“喂?丽芳,是我。晚上有空吗?一起去吃饭?”
“好呀!不过…怎么又突然请我吃饭?”
“没什么,就是想你了呗。”
电话里林丽芳那带着笑意的嗔怪,让江涛的心情稍微轻松了一点。他更坚定了那个想法。他想起了两人在校园里、在街头,常常需要寻找公共电话亭或者依靠宿舍楼的固定电话联系的不便。他想起了林丽芳偶尔提起,同宿舍的谁谁买了手机(虽然还是稀罕物)。他想起了自己那台崭新的Walkman——那是他表达心意的方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弟爱上师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师弟爱上师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