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奎停下手中的活计,平静地点点头:“欢迎。”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对方那瞬间的情绪,心中微凛。于卫东这个名字,他有点印象,是和周子强同一批来的知青,据说在学习和劳动中都颇为“积极”,是周子强那几个跟班中的一个。
“我一定虚心向廖技术员学习,努力改造思想,提高技术水平,为革命养猪事业贡献力量!”于卫东的声音依旧洪亮,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口号式热情。
韩志刚在一旁咧了咧嘴,没说话,只是低头继续摆弄体温计。
张振山似乎对于卫东这套说辞不置可否,只是强调了一句:“嗯,好好干,多看多学,少说空话。”便转身离开了。
于卫东的到来,像一颗石子投入看似平静的池塘,漾开了细微却清晰的涟漪。
起初几天,他确实表现得“虚心”,围着廖奎问这问那,但问题往往流于表面,甚至带着几分对“土法子”的隐晦质疑。当廖奎用【失传部位精准定位术】快速完成一头猪的防疫注射,或者凭借【基础兽医诊断(被动)】判断出某头猪只是暑热不适而非疫病时,于卫东嘴上说着“廖技术员真厉害”,眼神里却分明写着“不过是经验多、手熟罢了”。
他对廖奎那套家传的、融合了系统指引的高效工作方法,似乎有种本能的不服气,认为不够“科学”,不够“革命化”。一次在讨论饲料配比时,他甚至引用了某本农业技术小册子上的理论,试图质疑廖奎【因地制宜饲料优化(中级)】技能指导下调配出的、明显更受猪群欢迎的夏季青饲料配方。
“廖技术员,这书上说,豆粕和麦麸的比例应该更均衡些,你这样大量加入新鲜苜蓿和车前草,会不会影响蛋白质摄入?”于卫东拿着那本皱巴巴的小册子,语气看似请教,实则带着挑战。
廖奎还没说话,旁边的秦大山头也不抬地哼了一声:“书是死的,猪是活的。它们爱吃什么,长得好不好,自己不会说吗?”一句话噎得于卫东脸色涨红,讪讪地收起了册子。
然而,更让廖奎心生警惕的,是于卫东对谢薇的态度。
谢薇偶尔会来畜牧科给廖奎送点东西,或者帮着王保管员清点交接一些兽医药品。每当这时,于卫东的目光就像黏在了她身上。那种目光,混杂着惊艳、贪婪,以及一种自以为隐藏得很好、实则昭然若揭的占有欲。他会刻意整理一下自己洗得发白的旧军装领子,找机会上前搭话,语气变得异常“热情”和“关切”。
“谢薇同志,这么热的天还跑来跑去,太辛苦了。”
“仓库那边活儿重不重?要是需要帮忙,尽管开口。”
“廖技术员真是好福气啊……”
他话语里的越界和那双毫不避讳打量谢薇脸庞和身形的眼睛,让廖奎心底泛起冷意。谢薇则始终维持着疏离而礼貌的态度,简单回应后便迅速离开,绝不与他多作纠缠。
“奎哥,那小子看嫂子的眼神不对头!”一次休息时,韩志刚凑到廖奎身边,压低声音,愤愤不平地说,“得防着他点,我看他跟周子强是一路货色,都不是啥好鸟!”
廖奎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自己知道了。他眼神深邃,于卫东的出现,不仅仅是多了一个不安分的劳动力,更像是在他们本就需要小心翼翼维持平衡的生活中,投入了一颗带着尖刺的不稳定因素。技术上的不服尚可应对,但这种夹杂着个人野心与龌龊心思的觊觎,往往更容易引发不可控的冲突。
猪号里,闷热的空气夹杂着牲畜的气味和蚊蝇的嗡鸣。于卫东正拿着扫帚,有些心不在焉地清理着圈舍外的通道,目光却不时瞟向场部仓库的方向。
廖奎垂下眼睑,继续手中的活计,心中已然绷紧了一根弦。他知道,这个夏天,除了要应对天气、疫病和生产压力,恐怕还要分出不少精力,来应付这位“新面孔”可能带来的风波。劳动的冲突,或许已在酝酿之中。
喜欢逆流60年代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逆流60年代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