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改变自己的都是神,想改变别人的都是神经病:人只自我改变,实力赋予话语权
村里的张婶,总 “想改变老伴的习惯”—— 老伴爱抽烟,她每天念叨 “抽烟有害健康,赶紧戒了”;老伴爱下棋,她觉得 “浪费时间”,非要拉着老伴种地。结果老伴不仅没改,还跟她天天吵架,家里鸡犬不宁。
后来张婶不再 “盯着老伴”,反而 “每天去跳广场舞,还学了织毛衣”,日子过得充实又开心。老伴看她状态好,反而主动 “减少了抽烟次数”,还会帮她 “打理菜园”。周老栓说:“没人能被别人改变,只有自己经历了、想通了才会变。与其费力气改变别人添堵,不如专注充实自己、壮大实力 —— 等你足够优秀,你说的话自然有分量,别人反而会受你影响主动调整。”
2、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是不会抱怨命运不公的:行动破焦虑,目标代抱怨
村里的小李,总 “抱怨‘命不好’”—— 说 “自己没背景,再努力也没用”,每天睡到中午才起,种地嫌累,打工嫌苦,却总幻想 “能赚大钱”,越想越焦虑,越焦虑越不想动。
而隔壁的小王,每天 “天不亮就起床种地”,农闲时 “去学农机维修,还帮邻居修机器赚外快”,做事谨慎认真,从不说 “抱怨话”。慢慢的,他的菜产量高,维修技术也越来越好,赚的钱比小李多了好几倍。小王说:“想得多、做得少才会抱怨,行动起来有了目标,就像玩游戏闯关,只会想着‘怎么过这关’,哪有时间想‘公不公平’。” 周老栓说:“早起、勤奋的人,把精力都放在‘做事’上,收获会随着行动积累,自然不会觉得‘命运不公’;只有懒于行动、空想太多的人,才会把‘抱怨’当借口。”
3、大家都有各自的难处,实在要指望也不要太多太深:少寄望他人,自立才安稳
村里的老王,曾 “把希望全寄托在朋友身上”—— 想开店,让朋友 “帮忙找门面、借本钱”;店开起来后,又指望朋友 “帮他拉客户”。结果朋友 “自己生意忙,没精力帮他”,老王的店因 “没客源、缺资金” 很快倒闭,还觉得 “朋友不够意思”,两人闹掰了。
后来老王 “不再指望别人”,自己 “慢慢攒钱,先从摆摊卖菜做起”,遇到问题 “自己想办法解决”,反而把小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老王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就像都有‘一坨屎要吃’,把希望全放别人身上,别人帮不了,自己只会跌得更惨。” 周老栓说:“友情、亲情再牢固,也抵不过‘各自的现实难处’。可以适当指望别人,但别太多太深,把人生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才最安稳。”
4、永远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随意地去评判他人:不拿己经渡他人,尊重是最大善良
村里的小芳,曾 “随意评判过邻居大姐”—— 大姐因 “丈夫出轨” 离婚,独自带孩子,过得很辛苦。小芳觉得 “大姐太较真,原谅丈夫就不用这么累了”,还总劝 “大姐别太固执,赶紧再找个人嫁了”。
后来小芳听老周说:“你没经历过她的苦,怎么知道‘原谅’对她来说有多难?她心里的伤,可能要一辈子治愈,你轻飘飘的一句话,只会戳她的痛处。” 小芳才明白自己的错,之后再遇到类似事,只默默 “帮大姐看孩子、送点吃的”,从不再随意评判。周老栓说:“人最大的善良,是不拿自己的经验‘绑架’别人的人生 —— 你眼里的‘小事’,可能是别人的‘跨不过的坎’,不随意评判,就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
5、人本质上只有经验,没有年纪:经验定价值,而非年龄
村里的老李,快 70 岁了,却 “只会种传统庄稼,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别人问他 “怎么卖菜能多赚钱”,他只会说 “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来都是这么卖”,结果菜卖得慢,赚的钱越来越少。
而隔壁的小张,才 25 岁,却 “种过大棚蔬菜、开过网店、还学过直播卖货”,不仅自己的菜 “能卖高价”,还帮村民 “用直播带货”,大家都愿意听他的建议。周老栓说:“年纪大不代表‘有经验、有智慧’,有些人活了半辈子,每天都在重复‘同一种生活’,没积累新东西;年轻人虽然年纪小,但经历多、愿意学,经验反而更实用。看人要看‘经验’,不是‘年纪’,这个时代,年轻也能有大本事。”
6、中年以后最好的状态,就是销声匿迹,半隐半藏:中年宜低调,专注己事享平淡
村里的老周,50 岁以后就 “很少参与‘热闹事’”—— 以前总爱 “跟人喝酒聊天、讨论村里的是非”,现在每天 “种种菜、陪陪老伴、看看书”,除非必要,很少出现在 “人多的场合”。
有人问他 “怎么变得这么‘宅’”,老周说:“中年以后,家庭、婚姻都稳定了,不想再掺和‘无所谓的纷争’,把精力拉回自己的生活,感受平淡的日子,反而更幸福。太张扬、太爱出风头,只会惹来麻烦。” 周老栓说:“中年以后,‘销声匿迹、半隐半藏’不是‘孤僻’,是‘知进退’—— 少管别人的事,少出现在别人的视线里,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才能避开不必要的纠缠,享受安稳的幸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人性的那些事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