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初炼透微光,糖霜凝雪沁茶香。
帝子巧思开新径,昭仪执炬试炉炀。
茶成青茗随泉沸,襦护云裳衬体康。
莫叹帑空无计处,深宫奇技济时荒。
解决了香与衣,刘禅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奇技”之物——玻璃(琉璃)。他来到了宠妃李昭仪的昭阳殿。
李昭仪年轻娇艳,性情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当刘禅向她描述那“透明如水、坚硬似玉、可映人毫发”的“琉璃宝镜”,以及“纯净无暇、可透光见影”的“水晶琉璃盏”时,她一双美眸睁得溜圆,满是不可思议:“世上真有此等奇物?陛下莫非是得了神仙方术?”
刘禅笑道:“神仙方术或许有之,但朕所知,乃是人间巧匠之法。”他取出一卷由心腹暗卫从西域胡商处重金购得、又经通译反复核对的残破羊皮卷,上面用拙劣的线条画着土窑、熔炉和吹管的模样,旁边是断断续续的异族文字标注。
“此法源于极西之地,名曰‘烧砂成璃’。以石英砂(白坩土)为主,混合纯碱(天然碱或草木灰精炼)、石灰石(方解石粉)等物,置于特制坩埚中,以猛火煅烧熔融成汁,再以铁管蘸取,吹之、转之、压之,可成器皿。若能熔炼得法,剔除杂质,可得纯净透明之体,再于其一面涂以水银锡箔,便可成镜,毫发毕现,远胜铜鉴百倍!”刘禅眼中闪烁着热切的光芒,“此物一旦制成,价值何止千金!然其法甚难,需反复试炼,耗费必巨,且有烟毒火燎之苦。朕欲将此重任交予爱妃,于北宫荒僻处设‘琉璃坊’,选忠诚可靠且不畏艰辛之内侍、工匠,专司其事。所得琉璃器皿、宝镜,由少府监定价,专售巨富之家或充国礼。利入帑库。爱妃意下如何?”
李昭仪被那“宝镜”、“水晶盏”的描述勾得心痒难耐,更感于皇帝的信任与重托,当即盈盈下拜,娇声道:“臣妾愿为陛下分忧!纵是烟熏火燎,也要炼出这稀世奇珍来!”
北宫最偏僻的角落,一处废弃的砖窑被紧急修缮加固,挂上了“天工坊”的牌子。李昭仪不顾劝阻,常戴着厚厚面纱亲临督工。刘禅从少府监和将作监抽调了数名精于冶炼、陶艺的可靠老匠人,又从内侍省选了十余名出身贫寒、体格健壮、性情坚韧的小黄门作为学徒。
炼制的艰难远超想象。第一次开炉,按羊皮卷的模糊比例混合的原料在高温下并未完全熔融,只得到一坨灰黑丑陋的疙瘩。第二次,火候失控,坩埚炸裂,滚烫的浆液四溅,虽未伤人,却毁了一座炉子。第三次,勉强熔出了浑浊暗绿、充满气泡的粘稠液体,吹出的器物歪歪扭扭,布满疙瘩,一碰即碎。烟尘弥漫,热浪灼人,失败的阴云笼罩着天工坊。
李昭仪咬着银牙,拿出自己的体己钱,重赏匠人,鼓励他们反复试验。老匠人们凭经验调整配方比例:增加石英砂的纯度(反复淘洗),尝试不同的碱源(用海藻烧灰替代部分草木灰),精确控制熔炼温度(观察火焰颜色,改进鼓风)。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
终于,在一个闷热的午后,当匠人再次用铁管从坩埚中蘸取出一团橘红色、晶莹剔透(相较于之前)的熔融玻璃液,小心翼翼地吹动时,一个圆润的小泡渐渐成型!虽然颜色仍带浅绿,气泡也不少,但这已是第一件成型的、半透明的琉璃小碗!
消息传到昭阳殿,李昭仪喜极而泣。她捧着这只粗糙的小碗,如获至宝。有了第一步,后续的提纯、退火、琢磨、乃至尝试镀银制镜,便有了方向。尽管离刘禅描述的“纯净无暇”、“毫发毕现”还很遥远,但这抹跨越了漫长失败而诞生的、脆弱却璀璨的绿光,已让帑库看到了未来难以估量的价值。一只小小的、半透明的琉璃杯,在胡商的估价中,已值千枚直百铢钱!
最后一项,也是最有可能惠及大众、广开财源的,落在了茶与糖上。这一次,刘禅带上了太子刘璿。
父子二人来到东宫后苑的一处暖阁。案几上,摆放着几样东西:一截新鲜的甘蔗,几块颜色深浅不一、形态粗糙的“石蜜”(即原始红糖或糖块),一饼常见的、需要研磨烹煮的茶砖,以及一小碟颜色雪白、结晶细腻的颗粒——那是刘禅命人按前世模糊记忆,用土法尝试提纯出的、品质极不稳定的“糖霜”(白糖雏形)。
“璿儿,你看此物。”刘禅指着那碟白糖,“寻常石蜜,色浊味杂。若能将这蔗汁反复熬炼、过滤、结晶,去除杂质,得此纯净如霜雪之糖,其味甘醇,其色悦目,价值几何?”
他又拿起茶饼:“我蜀地茶好,然饮用之法繁琐,需碾、罗、烹、点,非富贵闲人不可常享。若能在制茶时,以蒸青或炒青之法,杀其青气,存其清香,制成可直接沸水冲泡之‘散茶’或‘芽茶’,再配以这小块‘糖霜’,使寻常百姓亦能于劳作之余,得一盏甘甜清香的‘糖茶’解乏,其风行天下,又当如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强汉之墨色如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