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通道的气密门无声滑开,一股温润而鲜活的生命气息瞬间包裹了林晓月。
这与“望舒”区的冷硬精密、月面工坊的金属焦糊味截然不同。
空气里弥漫着植物蒸腾出的清新水汽、泥土被精心调配的营养液浸润后散发的微腥,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生命活力蓬勃生长的淡淡甜香——像是熟透浆果混合着雨后青草的气息。
她下意识地深深吸了一口,仿佛肺部被这股蓬勃的生机彻底洗涤过,连日来在数据和硬物谜题中紧绷的神经,被这鲜活的绿意悄然抚慰。
刚从月壤原位利用工坊出来,那里巨型机械臂与高能激光营造的冰冷秩序感和精确到微米的紧张感还残留在感官里,此刻眼前这片盎然的生机形成了强烈的对冲。
她需要这种对冲,来消化陈岩关于冲击测试设备改装清单那不容置疑的签批带来的沉甸甸的责任感,以及更深处,那个深埋地下的、规则得令人心悸的几何体所带来的无形压力——仿佛脚下踏着的不是坚实的月壳,而是一个巨大谜题的表面。
眼前豁然开朗。
巨大的“广寒”农业穹顶内部,如同一个被精心折叠进月球岩石深处的微型绿洲天堂。
高耸的透明复合材料穹顶过滤着模拟日光,洒下均匀而温暖的光芒,柔和地照亮下方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无土栽培架。
这些栽培架并非简单的层板,而是由轻质高强度合金构成的开放式空间网格结构,彼此勾连、层叠延展,形成一片充满几何美感和空间效率的立体森林。
每一层网格上,成片的“希望薯”舒展着肥厚而油亮的翠绿叶片,在穹顶边缘模拟微风系统的轻柔吹拂下,像无数只小手般轻轻摇曳,反射着健康的光泽,充满了令人心安的丰饶感。
高效的滴灌系统如同纤细的银色脉络,在网格间无声穿梭,精准地将富含矿物质的营养液输送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
这里是生命维持系统的心脏地带,是静海基地得以喘息、得以展望未来的能量源泉,这片绿色网格之中稳定地跳动着基地的生机脉搏。
“林学士,欢迎。”
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带着农人特有的踏实感。
一位穿着浅绿色生命科学工装的中年女性走了过来,胸前名牌写着“苏芸”。
“我是苏芸,负责三区光谱实验。您对优化希望薯淀粉积累效率感兴趣吗?”
她的笑容真诚,眼神里是对这片绿洲的熟稔与热爱。
“当然,苏工,这正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
晓月点头回应,目光仍被这片充满科技与自然融合之美的生机所深深吸引。
置身于此,她仿佛能感受到脚下月岩的冰冷被这片绿意隔开,一种属于“家园”的温暖感油然而生。
“这边请。”
苏芸引着晓月走向一片被半透明柔性隔断围起来的区域。
隔断内的栽培架上,希望薯的叶片颜色似乎略有差异,呈现出更深的墨绿。
“我们正在尝试优化光照的光谱组成,看看不同红蓝光比例对块茎淀粉合成效率的影响。”
晓月靠近观察。
网格栽培架的结构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纤细而坚固的合金骨架,如同精巧的骨骼,稳稳托举着承载着营养液循环系统的柔性种植槽——生命在冰冷的网格中被温柔承载。
这种结构……她脑中瞬间闪过在工坊里看到的那个网格化传感器支架模型,还有背包里那个冰凉的钛合金鲁班锁。
开放式网格,分布式承力,对微扰动的容忍度……这个由陈岩主导、追求极致鲁棒性的设计理念,竟在生命培育的领域也得到了如此完美的应用?
她心中一动,像被一道灵光照亮。
“您也注意到这结构了?”
苏芸顺着晓月的目光看去,微笑着解释,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
“这是根据陈岩博士团队的建议优化的。开放式网格骨架配合柔性种植槽,能更好地适应月面微弱的重力波动和基地运行时难以避免的轻微机械振动,有效分散应力,减少对植株根茎的物理损伤。比我们早期使用的层叠式刚性托盘,确实更‘皮实’,更‘宽容’。”
她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词。
晓月了然地点点头。
陈岩那冷硬的工程师思维,如同无形的脉络,早已渗透到了基地的方方面面。
他追求的不是花哨,而是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一种冰冷逻辑下对“绝对可靠”的执着。
她的目光落在苏芸手中的平板终端上,上面是复杂的光谱数据和植物生理指标。
“星璇在辅助分析?”
她问道。
“是的,它可是我们的大管家兼数据分析师。”
苏芸将屏幕转向晓月。
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实时滚动的光谱曲线图和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折线图。
“我们设置了七组不同红蓝光比例组合,星璇实时监测叶绿素荧光效率、气孔导度,并间接推算出淀粉合成速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