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一片憋笑。
石老师瞥他一眼:“刘小利,给我把《历史同步练习册》当场写完。”
“我让你上热搜?你先上作业分。”
这就是桐山二中开学第一天的氛围。
热,乱,憋笑,紧张,硬扛——但没人会后悔。
讲台上粉笔的摩擦声、学生桌下偷偷换新书皮的动作、最后一排偷偷摸耳机的神情,一切都和青春一起“同步”了。
张芳重新列起复习计划,把英语、数学、理综分三色笔标记。
陈树在物理练习册第一页写下:“Ω之外,物理为王。”
马星遥看似在记笔记,其实在默背量子干涉方程——他现在已经习惯“量子”与“高考”并存的状态。
王昭翻开作文集,写了一句:“什么叫青春?就是不被规定路子,自己踩出节奏。”
而乔伊,却在数学书的第一页,写下了一行只有她自己能懂的字:
“Ω之外,也得满分。”
因为她知道,现在她是高三学生,是“乔伊”,不是“未来变量”,不是系统锚点。
现在,她也要被“模拟考”吓得晚上做梦。
也要因为一次语文小测没写完议论文而心烦。
她也在高考赛道上奔跑——就像所有人一样。
食堂门口排队长龙蜿蜒到校门口,五毛一碗的玉米粥、五元一份的鸡蛋炒面、还有“特别菜”——炸土豆条+豆瓣酱拌黄瓜,一上桌就被抢光。
刘小利带着大家“快走插队”模式冲进食堂:“人类进化的标志,不是直立行走,是排队插位!”
张芳气喘吁吁地抢到最后一份土豆条:“为了热菜,我愿意在食堂打拳。”
王昭忍不住笑了,帮她接过托盘。
午饭后,篮球场成了“课表外的体能训练场”。
男生们脱了外套打三对三,女生坐在边上嗑瓜子、晒太阳、交换笔记本。
陈树和马星遥拿着耳机在角落“监听树一号”的频率,一边还被刘小利“飞球”砸了脑门。
“我靠,打的不是篮球,是暗号?”
校园广播又响起了孟庭苇的《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王昭站在教学楼走廊上,看着天边霞光淡去,乔伊走过来,两人靠在栏杆上。
“今天……挺像高三的。”
“今天我们确实是高三。”
是啊,这群本想改变系统的孩子,这一刻都愿意好好把书皮包平,把课代表作业簿记清,把“自己的青春”也做得整整齐齐。
窗帘被春风微微掀起,外头光亮,屋里却安静得能听见钟表的滴答声。
乔伊本来只是趴在书桌边小憩,脑袋埋在胳膊里。可刚闭上眼睛不久,胸前那枚吊坠——一颗小巧的银白色球体,又一次开始震动了。
不是自然地抖,而是极有节奏的——一长,两短,一长,一短,像莫尔斯电码,又像某种频率波动的信号。
她猛地睁开眼,坐直了身子,手指下意识握住吊坠,感觉那股细微但有力的震颤像一道道“无声警报”,穿过她的皮肤,直达心底。
“又来了……”
这是这枚吊坠一周来第三次“自发震动”,但今天的比任何一次都清晰、都冷峻、都像带着某种迫切的意图。
乔伊知道,不能再忽略了。
二十分钟后,陈树带着“树一号”赶到了。
宿舍窗帘被放下,房门插好。桌上摊着吊坠、记录本、“树一号”的主机和一堆导线、电池包,还有陈树刚调试好的信号分析板。
乔伊没多说,只把吊坠平放在接收垫上,低声说:
“这次不一样,它不是‘波动’,而是有规律。”
陈树点头,把耳机套好,快速按下接收键。
伴随低频嘶嘶声,一串跳动的绿波点开始在屏幕上滚动。他一边看、一边调节电流过滤参数,嘴里低声念着:
“频率基本稳定……主幅起伏0.3到0.7赫兹之间……不属于自然电干扰……不是电梯、广播塔、也不是对讲机……”
乔伊问:“会是你上次提到的‘交错回波’?”
陈树摇头:“回波没这么干净,这是有目的的、有人为标定的频率。”
几秒后,屏幕上的图形定格,一串信号代码被解析为六个英文字母:
T-E-R-M-I-N-A-T-E
终止。
紧接着,另一行:
A-C-T-I-O-N
行动。
乔伊瞳孔微缩,低声重复:
“Terminate… Action…”
陈树抬头,声音压低:“这是……‘终止行动’?”
与此同时,在桐山城郊某处简易平房的角落,墨镜男正坐在一张旧床边,膝上摊着一块银灰色接收板,他的手指停在一个旧型号信号输入器的按钮上,面前一台改装CRT电视模糊闪动。
屏幕上显示着一张微弱分辨率的黑白画面,是乔伊宿舍的桌面轮廓,“树一号”的线头在画面一角若隐若现。
石尽的眼神始终没离开画面,指节泛白,嘴里低声喃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高考当状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回高考当状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