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场“兴趣项目”,是一次真正的青春比拼。不是为了成绩单,而是为了证明:谁有资格,代表这群人站上更远的地方。
桐山的初冬刚落下第一场薄霜,天冷了,但热血开始翻滚。
刘小利站在公告栏前,看到高170竞赛名单时,嘴角抽了抽。
乔伊、马星遥、张芳、陈树、王昭——六人上限,只剩一个空位。
“就……没有我?”他低头看看手里那半截辣条,忽然觉得有点不好嚼了。
“我居然是边角料?”
课间一响,他冲去找陈树,拍着他肩膀:“你们就这么把我落下了?我刘小利不配参赛?”
陈树正咬着铅笔头,眼都不抬:“你得问乔伊,她是队长,她说了算。”
“我就知道。”刘小利翻个白眼,拿过小纸条,“图书馆是吧?我去投简历。”
乔伊果然在图书馆,窗边的阳光照在她发梢上,她正埋头翻着《城市矿业应急系统》做笔记,神情专注。
刘小利走过去,坐下,一本正经:“乔姐,我来投案了。”
乔伊抬头,笑了笑:“来申请入队的?”
“必须的。”刘小利坐得端端正正,“你们五个干得热火朝天,我这边做题都做不下去。”“听说你是队长,我决定走正规程序。”
乔伊收起资料,认真问他:“小利,你擅长什么?”
“马星遥做建模,张芳管数据,陈树做硬件,我写报告,王昭查资料。”她摊了摊手,“你能补上哪一块?”
刘小利卡壳了。
他知道自己不算那种拔尖的竞赛型选手。他擅长的,是拉近关系、控节奏、让场子热起来……听上去,完全不像一场科创竞赛里需要的。
他抓抓头发,语气认真:“我……可能不擅长技术,但我能把你们撑住。”
乔伊眨了眨眼:“撑住?”
“对啊,你们一个个都太容易钻进自己的脑子里,马星遥不爱说话,张芳太理性,陈树做东西容易上头,你逻辑一走神就把自己绕进去……你们需要一个人拉拉节奏,缓缓气氛,看看时间表,偶尔讲个冷笑话。”
他顿了顿,低声补一句:“你们都往前冲,我在后面给你们补一口热水。”
乔伊看着他,忽然笑了。她点点头:“那好,竞赛小组第六人,‘协调员’,刘小利。”
“职责:搞定场子,撑住气氛,照顾每一个人的状态。”
刘小利一愣,然后咧嘴一笑:“这官衔,不小。”
乔伊轻声回他:“但很重要。”
“虽然我不是主力,但只要我们赢,领奖台上就有我一个位置。”
刘小利眼睛一亮,差点拍桌:“行!你们改模型,我点奶茶!”
乔伊没接话,只笑了笑。
他离开图书馆时整个人像打了鸡血,边走边哼歌,回到教室就跟谁都讲:“别看名单上没我,我可是隐藏的第六人。外联、提醒、情绪管控、调剂饮食、储备段子……你们需要的,我全包。”
谁也没想到,这场代表未来、大学、人生方向的科创竞赛,真正点燃集体氛围的,是刘小利的一句玩笑话和他后来的认真劲。
第二天还没到晚自习,他就悄悄给团队五人发了条短消息:【今晚七点,来顺饭店集合,安排个小惊喜。】
晚上七点,饭店门口的小巷灯光昏黄,烤串摊冒着油香。他蹲在墙边,校服外套系在腰上,手边是一个鼓鼓的旧旅行包,像是走私军火。
五分钟后,乔伊、马星遥、陈树、张芳、王昭陆续到齐。
“你又搞什么花头?”陈树嘴里叼着根烤肠,打着哈欠。
刘小利神神秘秘地打开包,从里面掏出六台诺基亚3310,分成一人一台:“原装老砖,耐摔耐用待机长!从今天起,我们六人组统一配机,每晚九点汇报进度,有灵感写灵感,有吐槽写吐槽。”
“团队嘛,得统一节奏!”
乔伊一时没忍住笑了:“还有别的吗?”
“当然有。”他又掏出一叠印好的表格:
团队进度跟踪表;
每周汇报计划;
模拟答辩安排;
情绪调节小贴士;
激励语录备用集锦;
张芳看着那几张纸,难得眼神动容:“你啥时候做的?”
“今天数学课。”他理直气壮。
乔伊白了他一眼:“你自曝其短?”
“不是,我是战略牺牲!”刘小利一脸骄傲地抱起那堆表格,“你们是主脑,我是神经。我不负责解题,但我保证你们不掉线、不崩溃、不内耗。”
没人笑他,反而都有些安静了。
马星遥轻声说:“你确实适合干这个。”
陈树叹了口气:“我一直以为你只会插科打诨。”
“你们低估我了。”刘小利挑眉,“咱们可不是备赛小组。”
“咱们是攻坚队,是未来三个月冲击市级一等奖的——桐山六星小分队!”
六人围坐在饭店门口的小桌旁,铁椅子蹭着水泥地发出轻响,路灯晃了几下,光线落在他们年轻的脸上,热腾腾的面条上桌,蒸汽卷起,像个安静的舞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回高考当状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回高考当状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