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荷在沙洲的淤泥里发现块带刻痕的陶片,质地与龙山文化的黑陶相同,刻痕组成的“龙凤荷”图案,与良渚玉琮的兽面纹存在演化上的承接关系。当她将陶片放在观星璧旁,陶片的温度突然出现阴阳波动,阳面(龙纹处)比阴面(凤纹处)高0.618℃,表面浮现出条微型水系图,连接着黄河、长江、富春江的源头,图中每个分水岭都画着朵荷,荷的向阳性永远是龙纹朝东、凤纹朝西,像荷在指引着文明的阴阳方向。
临风忽然想起在烟大天文台的发现。“荷仙座”的双星系统运行轨迹,与黄河、长江的河道走向形成镜像对称,其中主星(阳)的质量与黄河的年输沙量存在精确的数学对应,伴星(阴)的光度则与长江的年径流量成正比。郑工程师说,这是“天地阴阳”的同构,就像宇宙中也有对“龙凤双星”,而地球的文明,不过是这对双星共舞时溅出的火花。
三、共舞时的中和象
重阳节的天坛祈年殿,九位非遗传承人分成两组,龙组持黄河流域的信物(陶片、剪纸、丹砂),凤组持长江流域的信物(蓝布、笔砚、玉茗),中间的荷组捧着观星璧与银簪,组成个巨大的“太极阵”。当祭乐响起,龙组的信物泛出红光,凤组的信物泛出蓝光,红蓝光在阵心交融成金色,凝成朵立体的荷,荷心的光斑突然投射出《龙凤荷谱》的终章:“龙无凤则刚,凤无龙则柔,刚柔相济,荷为中枢,方为文明之常道。”
“这是‘龙飞凤舞’的中和象。”周院长站在祈年殿的台阶上说,“《周易》乾卦‘飞龙在天’与坤卦‘凤凰于飞’相济,方显‘太和’之境。你们看这组数据,此刻阵内的温度、湿度、声压,与永乐大典记载的‘天地坛祭祀’时的参数完全相同,连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都分毫不差,像文明的龙凤在此刻完成了时空的共舞。”
当日月同辉出现在祈年殿上空,红蓝光晕突然化作双龙双凤,龙爪握着荷茎,凤喙衔着荷苞,在金色的荷形光团中盘旋。龙鳞上浮现出北方的长城、窑洞、剪纸,凤羽上显露出南方的园林、茶盏、蓝布,而所有的地域符号最终都汇入荷心,化作《凰赋》手稿的最后一句:“龙凤归一,荷为其桥,文明共舞,天下大同。”
沐荷站在荷组中央,银簪与观星璧同时飞起,组成荷的花蕊。她忽然明白祖父说的“荷承天地”是什么深意——荷不是龙与凤的附庸,而是两者共生的根基;龙的刚健、凤的柔美,都在荷的中和里找到了归宿。就像诗滢轩的荷树,向阳的枝干如龙,背阴的花叶似凤,而深埋土中的根茎,始终保持着不偏不倚的中和之态,默默滋养着阴阳二气。
临风在阵外展开《凰赋》的全卷,手稿上的字迹突然浮起,与龙凤的光影融合,组成篇新的《中和赋》,其中“龙为荷骨,凤为荷魂,荷为龙凤之心”的句子,笔迹同时带着荷仙姑的圆融、沐静之的温婉、临敬之的刚健,像所有的文明传承者都在这一刻落笔。
仪式结束时,龙凤光影渐渐消散,化作漫天荷雨落在天坛。沐荷将银簪插进祈年殿的基座,临风则把观星璧嵌回三江口的沙洲,仿佛要让文明的龙凤永远在荷的调和下共舞,既不失刚健,也不失柔美。周院长望着他们的背影说:“共舞不是终点,是永恒的律动——就像日月交替、寒暑往来,文明的传承也是如此,在阴阳消长中保持中和,在龙凤共舞中延续生机。”
暮色漫过天坛时,祈年殿的烛火突然泛起微光,每盏灯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一盏讲着北方的窑火如何淬炼文明,一盏讲着南方的烟雨如何滋养灵韵,一盏讲着荷如何让刚柔相遇……而所有的故事最终都汇成一句话:“文明如龙凤,荷为其中和,共舞九天,生生不息。”
所谓龙飞凤舞,原是如此——不是龙与凤的相争,是阴阳二气的相济;不是地域文明的割裂,是多元文化的共融。从良渚的玉琮到故宫的太和殿,从黄河的浊浪到长江的清波,人类从未停止用龙、凤、荷的语言诉说文明的真谛,而最终发现,这对文明的龙凤,早已在荷的中和里找到了共舞的节奏,在星的指引下跳出了永恒的韵律,永远在刚健中不失柔美,在差异中不失和谐,永远在证明:文明因多元而璀璨,因共舞而永续。
喜欢沐雨荷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沐雨荷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