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2日清晨,江西东乡县一座喧嚣的高铁建设工地上,几名头戴安全帽的“工头”悄然穿行在工棚之间。
当一位手拿茶杯、皮肤黝黑的六旬老汉被拦下时,一句低沉的“我们是上海警察”让他瞬间僵直。
31年的逃亡生涯,他早已化名埋名,却终究未能逃过那双追踪了他大半生的眼睛。这场跨越了整整一个时代的追捕,终于在这一刻,迎来了曙光。
时间退回到1981年8月8日,夏夜的上海闷热难耐。在静安区一家名为“建华”的旅馆里,地下42房间显得格外潮湿阴凉。
为了节省出差费用,28岁的青岛假肢橡胶配件厂采购员李嘉惠,入住在这个一房三铺、需要与陌生人合住的地下房间。
他的室友,是一位据登记信息显示名为“李义清”、来自吉林的40岁东北男子,已在此住了半月有余。
那晚,许多旅客挤在旅馆会议室里,津津有味地观看着热播的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的黑白画面。
李嘉惠并未去看电视,他早早睡下,浑然不知致命的危险正潜伏在咫尺之遥的邻铺。
8月10日,有旅客向旅馆服务员反映,42房间门缝里持续散发出一种异常的恶臭。
服务员推开房门打扫卫生,惊骇地发现李嘉惠直接挺地躺在床上,早已气绝身亡。她吓得惊声尖叫,夺门而逃。
静安分局刑侦队接到报案后,侦查员王学仁与刑事技术人员火速赶到现场。
市局刑侦处处长端木宏峪、静安分局局长周志全等领导也相继抵达,足见此案之重大。
经清点,死者李嘉惠随身携带的200多元现金、一块瑞士罗爱斯手表、一个黑色公文包及铝饭盒等财物已被洗劫一空。
在80年代初,普通青年工人的月薪不过三十多元,这笔损失堪称巨款。
刑侦处技术员俞伯源对现场进行了地毯式勘查。
在离地面两米高的通风管道内,他发现了关键物证:几根用黑胶布缠绕的照明灯电线、一个两端焊有金属导体的红色有机玻璃头箍、一把长达21厘米的西瓜刀,以及数段约七尺长的杂色旧电线。
更重要的是,技术人员成功采集到了四枚不太完整的指纹,分别来自右手中指、左手拇指、左手中指和无名指。
法医的尸检报告揭示了更骇人的细节:死者面部、颈部、前胸及背部等共计十处位置,发现了明显的淡黄色电击烧伤痕迹。
以电击方式杀人,在当时极为罕见,此案堪称上海首例。而案发后未结账便神秘消失的同住东北男子“李义清”,自然成为了头号嫌疑人。
据旅馆服务员回忆,此人不胖不瘦、皮肤较黑、长方脸、留着板刷头,身高约1.70米。然而,他登记所用的“吉林省双阳镇中医院”介绍信,事后被证实纯属伪造。
静安分局立即成立专案组,王学仁是核心成员。
他们请来画家根据描述绘制了模拟画像,印制成数千份通缉令,发往上海各家旅馆进行排查,但一无所获。
与此同时,侦查员远赴吉林双阳镇核查,耗时45天,查遍了当地所有年龄相符的男性,最终仍是徒劳无功。
就在线索即将中断之际,公安部通报,浙江省嘉善县魏塘镇旅社发生类似案件!
一名叫冯守安的旅客在熟睡中遭电击,但因惊醒大叫,凶手仓皇翻墙跳河逃逸,冯守安幸免于难。
王学仁立即赶赴嘉善,当拿出模拟像时,冯守安如同电影《追捕》中的真由美一般肯定地指认:“就是他!”然而,后续排查的嫌疑人指纹均对不上。
此后,类似的电击案在江西上饶、九江等地接连发生,造成三死一伤的惨剧。
凶手作案手法如出一辙:选择旅馆合住房间,用电击头箍作案,劫取财物后使用化名(如“陈志伟”、“李明春”)登记并潜逃。
笔迹鉴定确认系同一人所为,但凶手身份成谜,侦查工作陷入僵局。
尽管1983年10月王学仁被调往公安院校任教,但他从未放下此案。他移交的案卷材料厚达二十多本,涉及全国三百多名嫌疑对象。
在校期间,他时常打电话回原单位询问进展,一有线索便请假参与调查。1990年,他终于调回刑侦总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此案。
直至1995年春天退休,他的足迹已遍布全国27个省市,行程超过10万公里。退休后,他仍密切关注各类电击案报道,剪报贴满了笔记本,誓言不擒凶徒,死不瞑目。
转机出现在2012年4月18日。上海市局刑科所的指纹工程师刘志雄,运用先进的指纹比对系统,成功比中了31年前现场提取的一枚指纹——它与江西省一名有抢劫前科的案犯艾红光的指纹吻合!
4月19日,由刑侦总队一支队万宗来、李臣和静安分局姜东强等七名侦查员组成的抓捕组,立即驱车奔赴江西鹰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90年代大案系列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90年代大案系列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