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回到监舍,他把钢锯条塞进鞋底夹层。
他还用吃饭铝勺在墙上刻出一幅“立体图”:从监舍到放风场、排水沟、围墙、岗楼,再到监狱外 300 米的乌蒙山山脊,连排水沟的走向都标得清清楚楚。
狱友老吴后来回忆,那幅图“像沙盘一样精确”。
周二全在瞅时机。
1990 年 3 月 15 日凌晨,据当地的气象资料:这天夜间,威宁县确实降下倾盆大雨。
当晚的雨幕和雾气极大降低了监狱岗楼的能见度。
哨兵的探照灯被雨幕和雾气遮住,能见度不足十米,周二全知道机会来了:
22:50——监舍熄灯,他用事先藏好的湿布条缠住钢锯,开始锯放风场西北角最后一根铁栏杆,雨声掩盖了“吱吱”的金属摩擦声。
00:40——焊点只剩 3 毫米厚的连皮,他抬膝猛顶,“嘣”一声把铁栏掰成 U 形,刚好容一人钻过。
00:42——他赤脚踩在湿泥上,像猫一样穿过 20 米宽的放风场,滑进墙根的排水沟。
00:45——沟外是 2.8 米高的围墙,墙头插满碎玻璃。他把监舍拆下的旧蚊帐拧成 6 米长绳,一头系在铁栅,借力翻上墙头。落地时右脚踝“咔”一声扭伤,却顾不上疼,连滚带爬钻进了乌蒙山密林。
整个过程 35 分钟,岗楼哨兵只听见雨声,监狱西北角的电网也没报警。
逃出监狱不到 10 公里,他在一处废弃猎户窝棚里翻出半袋玉米面、一杆生锈的火药枪和一本《民兵训练手册》。
这本小册子后来成了他的“教材”——如何土制火药、如何改装铁砂霰弹。
天亮时,他已消失在 6200 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大山里,警方第一次大规模搜山连他的脚印都没找到。
至此,一个无期徒刑犯人完成了从监舍到山林的“消失”,也为接下来九年血雨腥风的“山大王”生涯拉开了序幕。
今天若前往威宁县城西北3公里的鸭子塘,已看不到高墙电网。
越狱后,他逃往威宁与赫章交界的韭菜坪一带,那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成了他长期藏匿和继续作案的根据地…(待续未完)
喜欢90年代大案系列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90年代大案系列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