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当下的这个宋朝,除了司马光以及他刚刚破土而出的《资治通鉴》,这时候还有一件事以及一个人也有必要在此予以提及。这个人现在看上去无足轻重,而他此时的升迁也让很多人感觉有些突兀,但十多年后这个人的名字以及他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将牵动整个宋朝的神经。
此人名叫郭逵,此时的官职是禁军殿前都虞候、容州观察使。由于枢密副使胡宿被改任为杭州知州,所以在韩琦的保荐下郭逵被升任为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事,也就是说这个人一跃而成为了供职于枢密院里的两府大臣。任命下发之后当由知制诰草写拜官制书,但接到指令后,当班的知制诰邵必却拒绝为郭逵草制,他说郭逵就纯粹是一介武夫,这种人怎么能够成为国之宰辅重臣呢?
此言一出,赵曙和韩琦不约而同地拿眼神对邵必一阵扫射,邵必最后只能是回去乖乖提笔。然而,郭逵虽然是进了枢密院办公,但在这个文官横行的机构和时代里,郭逵仍然是屡屡遭人嫌弃和轻视。更有人在公开或半公开的场合里说郭逵能够进入两府都是因为宰相韩琦的缘故,这个郭逵就是韩琦有意安插在枢密院里的人。然而,虽然郭逵确实由韩琦引荐的,但如果要说韩琦这是在有意培植和安插自己的势力就有些冤枉这位大宰相了,他这样做其实颇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意味。
按照定制,作为最高的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的正副主官里至少要有一个行伍出身或者曾担任过军职的文官来妆点一下门面,以此来向全天下昭示宋朝并非是由文官集团一手遮天,这同时也是让数以百万计的军人看到他们总算是有一个军代表在时刻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利益,这里面最有名的便是曹彬和曹玮父子以及王德用和狄青。
胡宿走后,赵曙最初所中意的人选本来是李端愿,这个李端愿何许人也?此人和赵顼的老婆向氏都有一个厉害的老祖宗,这个李端愿的曾祖父正是赵匡胤时期与赵普同朝当班的枢密使李崇矩,而他的父亲李遵勖更是宋真宗赵恒的妹夫,也就是说,这个李端愿是赵恒的外甥,是宋仁宗赵祯的表兄弟,赵曙还得叫他一声表叔,这是一位实打实的皇亲国戚。这样的一位勋贵之后虽然后来一步步地升任为观察使和节度使留后级别的军中高官,但你要说他在边关有什么功绩或军功就纯属无中生有,也正因如此韩琦才会反对让李端愿进入枢密院,否则言官集团定然会把朝堂给闹个天翻地覆。
既然李端愿不适合进入枢密院,赵曙便又提到了让时任翰林学士承旨的张方平顶替胡宿,可韩琦仍然反对,他说枢密院很久没有武臣当班了,所以现在应该提拔一个武臣以彰祖宗之规。韩琦这话说得是冠冕堂皇,但实际上的原因则是因为韩琦一直觉得这个张方平不怎么跟自己合得来,所以这才找了个正大光明的理由举荐了郭逵。
那么,相比李端愿这个超级衙内,顶替他进入枢密院的郭逵又是何许人物呢?
郭逵(公元1022年—公元1088年),字仲通,洛阳人。相比他的那位为国战死的父亲郭斌,他的兄长倒是在历史上更为有名和悲壮,还记得宋夏战争里双方的第一场大战延州之战吗?在三川口那个地方,以一己之力为大军阻挡敌军,最后单骑冲阵打得枪断鞭折而亡的北宋勇将郭遵正是郭逵的亲哥哥。
郭逵最初因为父亲的恩荫被召入禁军成为了一名专为皇帝站岗的北班殿侍,当兄长郭遵为国殉难之后他又被升任为三班奉职。为报杀兄之仇,郭逵主动申请前往西北前线去为国戍边。然而,虽然与狄青几乎在同一时期开赴西北,但不同的是狄青到了之后便顶在了最前线与西夏人直面生死,但郭逵却被范仲淹特意加以“照顾”,他没让郭逵去前线,而是把这个年轻人留在了帅帐里当了个参谋并对其着重补了一下文化课。
整个宋夏战争期间,郭逵在范仲淹的精心栽培和保护下几乎没上过战场,而当范仲淹回京主持庆历新政后,郭逵的上司变成了老好人陈执中,在陈执中手下郭逵继续着自己的军事参谋生涯,而此时的宋夏战争也早已烟消云散。
作为一名军人,郭逵在西北戍边期间确实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工作成绩,即使他准确地预测了葛怀敏是个不能被委以重任的战场废物也不能说他就是多么厉害的人物,他真正开始有功于社稷是在他离开了西北之后。
在被调往河北担任真定路兵马监押期间,郭逵只是凭借口舌之力就成功地平息了保州的兵乱,然后又在西北担任泾原路都监时率军拿下了古渭城,此后他被派往湖北先后平定了两场南蛮之乱。因为这些功劳,郭逵在仁宗朝的嘉佑年间被加官为容州观察使、泾原路副都部署,由此他也正式成为了宋朝在这一和平时期几乎是唯一能叫得响名号的武将。宋仁宗赵祯驾崩之后,那些日夜守卫在还未竣工的皇陵周围、为赵祯站完最后一班岗的禁军统帅正是郭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北宋帝国兴亡史》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北宋帝国兴亡史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北宋帝国兴亡史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